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产能分析--以姬塬油田长2_1~3油藏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储层微观空间结构 | 第13-14页 |
1.2.2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5-16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和基础地质特征 | 第19-25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19-24页 |
2.1.1 姬塬油田位置及构造 | 第19-20页 |
2.1.2 地层及砂层特征 | 第20-24页 |
2.2 姬塬油田开发现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储层基础地质特征及成岩作用 | 第25-43页 |
3.1 储集层岩石成分类型 | 第25-26页 |
3.1.1 岩石类型 | 第25-26页 |
3.1.2 填隙物特征 | 第26页 |
3.1.3 结构特征 | 第26页 |
3.2 储集层物性特征 | 第26-29页 |
3.2.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6-28页 |
3.2.2 物性相关性分析 | 第28页 |
3.2.3 储层有效物性下限 | 第28-29页 |
3.3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9-36页 |
3.3.1 压实作用 | 第29-30页 |
3.3.2 胶结作用 | 第30-35页 |
3.3.3 溶蚀作用 | 第35页 |
3.3.4 破裂作用 | 第35-36页 |
3.4 碎屑岩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 | 第36-43页 |
3.4.1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 | 第36-37页 |
3.4.2 成岩序列 | 第37-38页 |
3.4.3 成岩相划分及分布规律 | 第38-43页 |
第四章 储集空间结构特征 | 第43-72页 |
4.1 孔喉类型 | 第43-49页 |
4.1.1 孔隙类型 | 第43-46页 |
4.1.2 喉道类型 | 第46-48页 |
4.1.3 孔隙组合类型 | 第48-49页 |
4.2 常规压汞表征的孔隙结构 | 第49-55页 |
4.2.1 孔隙结构分类 | 第49-54页 |
4.2.2 流动孔喉下限 | 第54-55页 |
4.3 恒速压表征的孔隙结构 | 第55-63页 |
4.3.1 孔隙半径分布特征 | 第57页 |
4.3.2 孔喉半径比分布特征 | 第57-63页 |
4.4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63-72页 |
4.4.1 孔喉分布 | 第63-67页 |
4.4.2 孔喉连通性及流体运动参数 | 第67-69页 |
4.4.3 孔喉分选程度参数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储层主控因素及综合产能分析 | 第72-91页 |
5.1 油藏特征 | 第72-74页 |
5.2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74-84页 |
5.2.1 生储盖配置 | 第74-78页 |
5.2.2 构造作用 | 第78-79页 |
5.2.3 成岩影响 | 第79-81页 |
5.2.4 微观耦合作用 | 第81-84页 |
5.3 储层综合划分与评价 | 第84-91页 |
5.3.1 聚类分析法储层初步分类结果及描述 | 第84-85页 |
5.3.2 多参数储层综合评价 | 第85-91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