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8-12页 |
二、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明代岁贡制度的渊源及其形成 | 第16-32页 |
一、明代岁贡制度的渊源 | 第16-22页 |
1、唐代“俊士”——“养士”与“取士”并行 | 第17-19页 |
2、北宋“三舍法”——初见岁贡制度端倪 | 第19-21页 |
3、元代“国学岁贡制”——解决国子学生员出路之法 | 第21-22页 |
二、明代岁贡制度的创立(洪武至永乐) | 第22-25页 |
1、岁贡制度的萌芽 | 第23-24页 |
2、岁贡制度的创始与原因 | 第24-25页 |
三、明初岁贡监生的主要仕途 | 第25-32页 |
1、出任京官 | 第26-27页 |
2、就任地方官 | 第27-28页 |
3、充任教官 | 第28-32页 |
第二章 岁贡制度的发展及其岁贡生素质的变化(洪熙至景泰) | 第32-46页 |
一、岁贡贡额的调整与定型 | 第32-34页 |
1、岁贡贡额的调整 | 第32-33页 |
2、岁贡贡额的定型 | 第33-34页 |
二、岁贡选拔制度的补充 | 第34-35页 |
三、岁贡制度实施范围的扩大 | 第35-36页 |
四、提学官的初设与废置 | 第36-38页 |
五、岁贡生充教及就教考试 | 第38-42页 |
1、岁贡生充任教官 | 第38-41页 |
2、岁贡生的就教考试 | 第41-42页 |
六、岁贡生素质的变化及原因 | 第42-46页 |
1、岁贡生素质的变化 | 第42-43页 |
2、岁贡生素质变化的原因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岁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其岁贡生在科举中的比重(天顺至万历初期) | 第46-62页 |
一、岁贡制度在都司卫所学等地方儒学中的施行 | 第46-52页 |
1、都司卫所学 | 第46-50页 |
2、三氏学 | 第50-52页 |
二、岁贡制度实施力度的加强 | 第52-60页 |
1、提学官的复设及其职权加强 | 第52-53页 |
2、岁贡生考试机制的改善 | 第53-54页 |
3、考贡之法的实行 | 第54-55页 |
4、嘉靖、万历初期岁贡制度的整顿 | 第55-60页 |
三、岁贡生在科举中的比重——以福州府为例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岁贡制度的稳定及其“准贡”等现象的出现(万历中后期至崇祯) | 第62-70页 |
一、岁贡制度的稳定 | 第62-68页 |
1、岁贡制度稳定的原因 | 第62-64页 |
2、岁贡制度稳定的表现 | 第64-68页 |
二、“准贡”一途的不断涌现 | 第68-70页 |
余论 | 第70-72页 |
附录1 福州府及所辖十县岁贡生与任职表 | 第72-82页 |
附录2 明代孔氏学岁贡生情况统计表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