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1 班级 | 第10页 |
1.3.2 管理 | 第10页 |
1.3.3 农村初中 | 第10-11页 |
1.3.4 班级管理 | 第11-12页 |
1.4 班级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4.1 班级管理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2 班级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1.5.3 访谈法 | 第18页 |
2 班级管理的理论研究 | 第18-26页 |
2.1 班级管理的模式 | 第18-19页 |
2.1.1 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 第18-19页 |
2.1.2 以教学和学习成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 第19页 |
2.1.3 以班级组织的构成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 第19页 |
2.2 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2.2.2 麦格雷戈的“X一Y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勒温的团体动力理论 | 第21页 |
2.2.4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2.2.5 主体教育理论 | 第22页 |
2.2.6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 第22-23页 |
2.3 良好班级的标准 | 第23-26页 |
2.3.1 共同的奋斗目标 | 第23页 |
2.3.2 优秀的班干部 | 第23-24页 |
2.3.3 班内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24页 |
2.3.4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 第24页 |
2.3.5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24-25页 |
2.3.6 具有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 | 第25页 |
2.3.7 良好的班级文化 | 第25-26页 |
3 农村初级中学班级管理的调查 | 第26-30页 |
3.1 学生对所在班级的认知评价情况 | 第26页 |
3.2 学生所在班级的管理行为情况 | 第26-28页 |
3.3 学生所在班级的人际关系、人格培养情况 | 第28页 |
3.4 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团体情况 | 第28-29页 |
3.5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4 农村初级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7页 |
4.1 班级风气一般,对班级认同感较低 | 第30-31页 |
4.2 干部队伍自主管理意识较差,民主参与度不够积极 | 第31-32页 |
4.3 班级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设定班级目标 | 第32页 |
4.4 班级人际关系较为淡薄 | 第32-33页 |
4.5 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对非正式团体的作用不够重视 | 第33-34页 |
4.6 班主任综合素质能力较差,班级管理理念落后 | 第34页 |
4.7 班主任缺乏对班级功能的认识 | 第34-35页 |
4.8 班主任无法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 第35-36页 |
4.9 学校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地位 | 第36页 |
4.10 学校缺乏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 | 第36-37页 |
4.11 学校缺少有关班主任理论培训 | 第37页 |
5 农村初级中学班级管理的对策研究 | 第37-43页 |
5.1 推行班级目标管理制度,积极调动班级凝聚力 | 第37-38页 |
5.2 建立民主开放型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 第38-39页 |
5.3 整合多方社会资源,构建全新管理模式 | 第39页 |
5.4 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班主任综合能力 | 第39-40页 |
5.5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人性化管理模式 | 第40页 |
5.6 完善科学评价体系,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 第40-41页 |
5.7 构建合理的班级管理机制,强化班级文化建设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1 | 第46-48页 |
附录 2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