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8-9页 |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概述 | 第9-13页 |
| 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 第9-10页 |
| ·隐性乳房炎 | 第9页 |
| ·临床型乳房炎 | 第9页 |
| ·传染性乳房炎和环境性乳房炎 | 第9-10页 |
| 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因素 | 第10页 |
| ·病原微生物种类 | 第10页 |
|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组成 | 第10页 |
| 3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 第10-11页 |
| ·不同季节 | 第10-11页 |
| ·不同地区 | 第11页 |
| ·不同乳区 | 第11页 |
| ·不同胎次 | 第11页 |
| 4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第11-12页 |
| 5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宁夏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 第13-23页 |
| 1 材料 | 第13-14页 |
| ·试剂和药品 | 第13页 |
| ·主要仪器 | 第13-14页 |
| 2 方法 | 第14-15页 |
| ·乳样的采集 | 第14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14-15页 |
| ·细菌的鉴定 | 第15页 |
| ·动物实验 | 第15页 |
| 3 结果 | 第15-21页 |
| ·临床型乳房炎乳样病原菌分布及检出数量结果 | 第15-17页 |
| ·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检出率结果 | 第17-18页 |
| ·临床型乳房炎乳样病原菌混合感染率结果 | 第18页 |
| ·隐性乳房炎乳样病原菌分布及检出数量结果 | 第18-19页 |
| ·隐性乳房炎乳样病原菌检出率结果 | 第19-20页 |
| ·隐性乳房炎乳样病原菌混合感染率结果 | 第20页 |
| ·动物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 4 讨论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宁夏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药敏试验 | 第23-3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3页 |
| ·抗菌药物药敏纸片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 2 方法 | 第24-25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4页 |
| ·菌株的复苏 | 第24页 |
| ·药敏试验 | 第24-25页 |
| 3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5-28页 |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25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 4 讨论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宁夏地区隐性乳房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检测 | 第30-40页 |
| 1 材料 | 第30-31页 |
| ·菌株来源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页 |
| ·13种毒力基因PCR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 ·PCR扩增 | 第32-35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观察 | 第3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 ·A-HL、B-HL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 第36页 |
| ·fnbp A、fnbp B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 ·肠毒素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茵溶血表型观察 | 第38页 |
| 4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个人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