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综述 | 第9-16页 |
| ·南四湖概况 | 第9-10页 |
| ·南四湖自然概况 | 第9页 |
| ·南四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现状 | 第9页 |
| ·南四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光合细菌简介 | 第10-12页 |
| ·光合细菌的定义及其分类 | 第10页 |
| ·光合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10-12页 |
| ·光合细菌的生态意义 | 第12页 |
| ·光合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 第12-13页 |
| ·单细胞蛋白(SCP)和类胡萝卜素的生产 | 第13页 |
| ·新能源开发—生物制氢 | 第13页 |
| ·光合细菌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光合细菌的富集、分离、鉴定 | 第16-31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6-19页 |
| ·实验样品 | 第16页 |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16页 |
| ·实验试剂 | 第16页 |
| ·培养基及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16-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 ·光合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19页 |
| ·光合细菌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 | 第19-20页 |
| ·16S rDNA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 第20-21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 ·光合细菌的富集、分离及纯化结果 | 第21-22页 |
| ·菌落及细胞形态观察 | 第22-23页 |
| ·活细胞吸收光谱分析 | 第23-24页 |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24-25页 |
| ·16S rDNA扩增结果及测序结果 | 第25-28页 |
|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光合细菌生长条件优化及培养基改良实验 | 第31-42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菌株 | 第31页 |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1页 |
| ·培养条件优化 | 第31-32页 |
| ·培养基改良实验 | 第32-3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3-34页 |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4-38页 |
| ·培养基改良实验 | 第38-41页 |
| ·讨论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光合细菌净化水产养殖污水的研究 | 第42-54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4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 ·培养基及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总氮(TN)、总磷(TP)、COD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3-44页 |
| ·总氮、总磷、COD的去除率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测定 | 第44页 |
| ·光合细菌处理废水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 ·最佳反应条件下光合细菌对养殖污水的降解实验 | 第45页 |
| ·混合菌株对养殖污水的降解实验 | 第4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 ·总氮、总磷、COD的标准曲线 | 第45-47页 |
| ·总氮、总磷、COD的去除率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测定 | 第47-48页 |
| ·光合细菌处理废水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 ·最佳反应条件下光合细菌对养殖污水的降解实验 | 第51-52页 |
| ·混合菌株对养殖污水的降解实验 | 第52页 |
| ·讨论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