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豆禾混播草地建植 | 第12-14页 |
·豆禾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 | 第14-17页 |
·昭苏混播草地概况 | 第17-18页 |
·马的营养需求 | 第18-20页 |
·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20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 第22-3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马用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 第23页 |
·马用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3-25页 |
·取试验地管理 | 第25页 |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页 |
·创新点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3章 马用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 第30-47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对牧草产量、相对产量总和与叶茎比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对牧草品质和消化能的影响 | 第32-37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CP和EE产量 | 第32-33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NDF与ADF产量 | 第33-34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Ca与P产量 | 第34-35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粗灰分产量 | 第35-36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消化能产量 | 第36-37页 |
·运用灰色关联度对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进行评价 | 第37-39页 |
·确定最优指标集 | 第37-38页 |
·确定关联系数、关联度和权重 | 第38-39页 |
·基于马营养需求的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 第39-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马用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 第47-69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对牧草产量、相对产量总和与叶茎比的影响 | 第47-50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对牧草品质和消化能的影响 | 第50-57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CP和EE产量 | 第50-52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NDF与ADF产量 | 第52-54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Ca和P产量 | 第54-55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粗灰分产量 | 第55-56页 |
·不同混播种类和比例的消化能产出 | 第56-57页 |
·运用灰色关联度对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进行评价 | 第57-60页 |
·确定最优指标集 | 第57-58页 |
·确定关联系数、关联度与权重 | 第58-60页 |
·基于马营养需求的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 第60-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