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红曲菌概述 | 第12-14页 |
·红曲菌的形态学及生态习性 | 第12-13页 |
·红曲菌的代谢产物 | 第13-14页 |
·红曲菌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4-16页 |
·红曲菌的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14-15页 |
·红曲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 | 第15-16页 |
·交配型及交配型基因的研究 | 第16-19页 |
·子囊菌交配型的基本特征 | 第16页 |
·交配型基因的结构和命名 | 第16-17页 |
·交配型基因编码产物及主要功能 | 第17页 |
·交配型基因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7-18页 |
·交配型基因的应用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红曲菌交配型研究及交配型基因的克隆 | 第21-37页 |
·引言 | 第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实验菌株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红曲菌单孢分离株的培养 | 第23页 |
·红曲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24页 |
·交配型基因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PCR克隆 | 第25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序列测定 | 第25-26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红曲菌有性生殖交配型 | 第26-27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的PCR扩增 | 第27-30页 |
·红曲菌MAT-1 基因序列和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30-31页 |
·红曲菌MAT-2 基因序列和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31-33页 |
·红曲菌MAT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红曲菌形态学分类鉴定及发酵产物分析 | 第37-50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实验菌株 | 第37-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红曲菌的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 第39-40页 |
·红曲菌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40页 |
·红曲菌固体发酵 | 第40页 |
·红曲菌固态发酵产色素分析 | 第40页 |
·红曲菌固态发酵产莫纳可林K分析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红曲菌的菌落形态观察 | 第41页 |
·红曲菌的显微形态观察 | 第41-45页 |
·红曲菌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红曲色素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红曲莫纳可林K含量测定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红曲菌MAT序列和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0-66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材料 | 第50-52页 |
·实验菌株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51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51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红曲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52页 |
·红曲菌ITS的PCR扩增及测序 | 第52页 |
·红曲菌ITS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 第52页 |
·红曲菌MAT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 | 第52-53页 |
·红曲菌MAT基因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树构建 | 第5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红曲菌ITS的PCR扩增 | 第53-55页 |
·基于红曲菌ITS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55-57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MAT-1 的PCR扩增 | 第57-58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MAT-1 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58-61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MAT-2 的PCR扩增 | 第61页 |
·红曲菌交配型基因MAT-2 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61-64页 |
·红曲菌MAT基因进化树与代谢特征关系研究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