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 ·研究结构与安排 | 第14-16页 |
| 2 基于安徽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平台的服务应用 | 第16-24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监测预警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16-21页 |
| ·平台的软件/硬件环境 | 第17页 |
| ·平台框架设计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平台运行 | 第19-21页 |
| ·监测预警平台功能模块 | 第21-22页 |
| ·PC客户端 | 第21页 |
| ·PC与手机混合客户端 | 第21-22页 |
| ·手机客户端 | 第22页 |
| ·平台特点与评价 | 第22页 |
| ·平台已有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安徽水稻褐飞虱发生发展中的仿真研究 | 第24-40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 第24页 |
|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24页 |
| ·系统动力学研究褐飞虱发生发展可行性 | 第24页 |
| ·模型因果关系和分析 | 第24-25页 |
| ·模型流图的构建 | 第25-29页 |
| ·迁飞子系统 | 第26-27页 |
| ·防治子系统 | 第27-28页 |
| ·田间小气候子系统 | 第28页 |
| ·寄主子系统 | 第28-29页 |
| ·离散多元组合运算 | 第29-37页 |
| ·离散多元组合运算 | 第29页 |
| ·迁飞子系统的离散多元组合运算 | 第29-32页 |
| ·防治子系统的离散多元组合运算 | 第32-34页 |
| ·田间小气候子系统的离散多元组合运算 | 第34-36页 |
| ·寄主子系统的离散多元组合运算 | 第36-37页 |
| ·模型仿真实现 | 第37-39页 |
| ·仿真模型实现方法介绍 | 第37-38页 |
| ·仿真模型实现流程 | 第38页 |
| ·仿真模型实现主要功能界面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安徽水稻褐飞虱发生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40-48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仿真模型参数赋值 | 第40-43页 |
| ·迁飞子系统参数赋值 | 第40-41页 |
| ·防治子系统参数赋值 | 第41页 |
| ·田间小气候子系统参数赋值 | 第41-42页 |
| ·寄主子系统参数赋值 | 第42-43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基于仿真结果的策略讨论 | 第43-47页 |
| ·修改虫源地发生等级 | 第43-45页 |
| ·修改防治子系统输入参数的赋值 | 第45-46页 |
| ·修改田间小气候子系统输入参数的赋值 | 第46页 |
| ·策略讨论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 ·工作总结 | 第48页 |
|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及科研工作情况 | 第58-59页 |
| 附录A 图索引 | 第59-61页 |
| 附录B 表索引 | 第61-62页 |
| Appendix A Figure Index | 第62-64页 |
| Appendix B Table Index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