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及铜合金超疏水表面在海洋腐蚀与防护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 第11-12页 |
·铜及铜合金的应用 | 第12-13页 |
·铜及铜合金腐蚀机理 | 第13-15页 |
·气相腐蚀 | 第13-14页 |
·液相腐蚀 | 第14-15页 |
·铜及其合金防腐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电化学保护 | 第15页 |
·缓蚀剂 | 第15-16页 |
·表面处理 | 第16页 |
·超疏水表面技术 | 第16-21页 |
·超疏水表面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1)刻蚀法 | 第19-20页 |
(2)沉积法 | 第20页 |
(3)模板法 | 第20页 |
(4)电纺法 | 第20-21页 |
(5)溶胶-凝胶法 | 第21页 |
(6)直接浸泡法 | 第21页 |
(7)其他方法 | 第21页 |
·铜及铜合金超疏水表面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超疏水表面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23-24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3页 |
·实验主要药品 | 第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电化学阻抗谱 | 第30页 |
·极化曲线 | 第30-31页 |
·X射线衍射光谱 | 第3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 | 第31页 |
·接触角 | 第31-3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刻蚀高温氧化法制备微纳米结构纯铜超疏水膜 | 第33-57页 |
引言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制备方法 | 第33-34页 |
·表征方法 | 第34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34-3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53页 |
·表面润湿性(接触角) | 第35-37页 |
·耐蚀性分析 | 第37-45页 |
·表面形貌的分析 | 第45-49页 |
·超疏水膜稳定性能表征 | 第49-51页 |
·超疏水膜形成的机理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刻蚀水热法制备纯铜超疏水膜 | 第57-81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制备方法 | 第57-58页 |
·表征方法 | 第58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9-78页 |
·表面润湿性的讨论 | 第59-61页 |
·超疏水膜耐蚀性的分析 | 第61-71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71-72页 |
·超疏水膜的稳定性分析 | 第72-76页 |
·超疏水膜形成机理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五章 具有微纳米结构白铜超疏水膜表面的制备 | 第81-103页 |
引言 | 第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制备方法 | 第81-82页 |
·表征方法 | 第82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82-8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3-99页 |
·表面润湿性的分析 | 第83-85页 |
·超疏水膜耐蚀性的分析 | 第85-93页 |
·超疏水膜表面形貌分析 | 第93-94页 |
·超疏水表面的稳定性 | 第94-97页 |
·超疏水表面形成的机理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