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北槽弯道横向次生流、混合与层化:资料分析与数学模似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国外河口环流、混合与层化的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国内河口横向次生流、混合与层化的研究综述 | 第21页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长江河口北槽弯道横向测线水文资料分析 | 第24-30页 |
·引言 | 第24页 |
·现场观测与数据处理 | 第24-29页 |
·观测时间、位置及方法 | 第24页 |
·坐标变换和流速分解 | 第24-26页 |
·水平密度梯度估算 | 第26页 |
·流速、盐度及含沙量的时空变化 | 第26-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理论计算与机制分析 | 第30-50页 |
·引言 | 第30页 |
·理论计算 | 第30-34页 |
·横向次生流的理论与计算 | 第30-33页 |
·欧拉余流的计算 | 第33页 |
·势能差异的计算 | 第33页 |
·三维势能差异方程的简化与计算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8页 |
·北槽弯道横向次生流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机制 | 第34-39页 |
·欧拉余流 | 第39页 |
·北槽弯道水体混合与层化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机制 | 第39-44页 |
·无量纲数( m ) | 第44页 |
·横向次生流与层化的相互关系 | 第44-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横向次生流、混合与层化的数学模拟 | 第50-79页 |
·引言 | 第50页 |
·模型简介 | 第50-53页 |
·控制方程 | 第50-51页 |
·状态定律 | 第51页 |
·k-ε 湍流模型 | 第51-52页 |
·初始条件 | 第52页 |
·边界条件 | 第52页 |
·计算区域 | 第52页 |
·模型设置 | 第52-53页 |
·模型验证 | 第53-71页 |
·3条横向测线的水深验证 | 第53页 |
·横向测线CS6北、中、南站位的流速和盐度验证 | 第53-57页 |
·横向测线CSW北、中、南站位的流速和盐度验证 | 第57页 |
·横向测线CS3北、中、南站位的流速和盐度验证 | 第57-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北槽及弯道附近表面流场和盐度场模拟 | 第71页 |
·北槽弯道横向次生流模拟与计算 | 第71-73页 |
·弯道水体混合与层化模拟与计算 | 第73-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1 Richardson数的推导 | 第86-90页 |
附录2 Φ-方程的推导 | 第90-95页 |
附录3 无量纲数(m)的推导 | 第95-96页 |
主要中文名词索引 | 第96-97页 |
Terminology Index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
附件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