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杉木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辐照诱变育种概况 | 第13-14页 |
·主要诱变育种技术及在林木上的应用 | 第14-18页 |
·γ射线诱变育种 | 第15-16页 |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 第16-18页 |
·EMS、NaN_3及秋水仙素诱变育种 | 第18页 |
·诱变剂适宜剂量的确定方法 | 第18-19页 |
·诱变突变体的选择和鉴定 | 第19-20页 |
·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 | 第19页 |
·生理生化方法 | 第19页 |
·诱变与离体培养方法相结合 | 第19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9-20页 |
·选择压筛选法 | 第20页 |
·杉木辐照诱变育种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试验材料来源 | 第20页 |
·预处理设计 | 第20-21页 |
·诱变处理方法 | 第21页 |
·种子萌发期指标参数测定 | 第21-22页 |
·种子电导率测定 | 第21页 |
·种子TTC活力测定 | 第21页 |
·种子发芽率测定 | 第21-22页 |
·幼苗成活率调查 | 第22页 |
·苗高、根长、生物量测定 | 第22页 |
·畸变率和畸变类型调查 | 第22页 |
·3个月田间土培苗指标参数测定 | 第22-23页 |
·幼苗成活率调查 | 第22页 |
·苗高、地径、根长、根数、生物量测定 | 第22-23页 |
·苗高增长量、展叶数测定 | 第23页 |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23页 |
·畸变率和畸变类型调查 | 第23页 |
·6个月田间土培苗指标参数测定 | 第23-25页 |
·幼苗成活率调查 | 第23页 |
·苗高、地径、生物量测定 | 第23-24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4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24页 |
·光合速率测定 | 第24页 |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畸变率和畸变类型调查 | 第25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54页 |
·种子萌发期测定结果分析 | 第25-33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种子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杉木萌芽苗生长的影响 | 第29-32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下种子萌发期畸变率和畸变类型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适宜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33页 |
·3个月田间土培苗测定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苗高、地径、根长、根数及生物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苗高增长量、展叶数增加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幼苗成活率、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下3个月田间土培苗畸变率和畸变类型情况分析 | 第38-39页 |
·6个月田间土培苗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第39-48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杉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杉木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杉木幼苗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杉木幼苗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下6个月田间土培苗畸变率和畸变类型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种子发芽率、3个月和6个月土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60)Co-γ射线辐照剂量处理后各指标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第50-5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4-59页 |
·杉木不同生长时期的诱变效应机制 | 第54-57页 |
·辐照处理对杉木萌发期种子发芽率及萌芽苗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辐照处理对杉木3个月田间土培苗胚细胞膜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55页 |
·辐照处理对杉木3个月田间土培苗生长状况及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55-56页 |
·辐照处理对杉木6个月田间土培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杉木种子诱变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杉木种子对诱变处理的敏感性评价 | 第57页 |
·诱变处理适宜剂量的选择 | 第57页 |
·辐照诱变下不同性状指标所表达的诱变敏感性不同 | 第57-58页 |
·辐照诱变方式对杉木幼苗损伤和畸变情况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