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黑龙江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 第17-23页 |
| ·国际背景 | 第17-18页 |
| ·理论来源 | 第17-18页 |
| ·苏联集体农庄的影响 | 第18页 |
| ·国内背景 | 第18-22页 |
| ·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实践 | 第18-19页 |
|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 第19-21页 |
| ·国家工业化的现实需要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黑龙江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进程 | 第23-38页 |
| ·互助合作时期 | 第23-29页 |
| ·临时互助组 | 第23-25页 |
| ·季节互助组 | 第25-27页 |
| ·常年互助组 | 第27-29页 |
| ·组织初级合作社时期 | 第29-35页 |
| ·逐级试办 | 第30-33页 |
| ·初级合作化高潮 | 第33-35页 |
| ·创办高级合作社时期 | 第35-37页 |
| ·试办高级社 | 第35-36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黑龙江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 | 第38-50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点 | 第38-41页 |
| ·率先开始互助合作运动 | 第38页 |
| ·大规模移民垦荒 | 第38-39页 |
| ·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和农业新技术 | 第39-40页 |
| ·创造大面积丰产田 | 第40-41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功绩 | 第41-44页 |
| ·较早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 第41页 |
|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第41-42页 |
|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 第42-43页 |
| ·为全国解放提供了物质和人力资源 | 第43页 |
| ·为国家工业化作出重要贡献 | 第43-44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 | 第44-46页 |
| ·出现少数违背自愿原则的现象 | 第44页 |
| ·不同程度的产生急躁冒进情绪 | 第44-45页 |
| ·部分高级社经营管理混乱 | 第45-46页 |
| ·高级社形式简单划一 | 第46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启示 | 第46-49页 |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 ·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原则 | 第47-48页 |
| ·必须重视三农问题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