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PM_(2.5)简介 | 第13-17页 |
| ·PM_(2.5)的基本特征 | 第13-16页 |
| ·PM_(2.5)的主要来源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9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路线 | 第20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2-29页 |
| ·关中地区概况 | 第22-23页 |
|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 | 第23-24页 |
| ·采样点布设 | 第23-24页 |
|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 ·样品分析 | 第24-29页 |
| ·PM_(2.5)质量浓度分析 | 第24-25页 |
| ·元素分析 | 第25-26页 |
| ·水溶性无机离子分析 | 第26-27页 |
| ·碳组分分析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9-46页 |
| ·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 第29-32页 |
| ·全年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 ·季节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 ·月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 ·元素变化特征 | 第32-36页 |
| ·元素浓度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 ·富集因子分析 | 第33-35页 |
| ·地壳物质分析 | 第35-36页 |
| ·水溶性无机离子变化特征 | 第36-40页 |
| ·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 ·离子平衡分析 | 第38-39页 |
| ·离子相关性及结合方式 | 第39-40页 |
| ·碳组分变化特征 | 第40-43页 |
| ·OC/EC浓度及比值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 ·OC/EC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 ·SOC浓度分析 | 第42-43页 |
| ·发散系数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PM_(2.5)的物质平衡及来源解析 | 第46-74页 |
| ·PM_(2.5)的物质平衡 | 第46-49页 |
| ·PM_(2.5)来源解析技术及其应用 | 第49-56页 |
| ·两种源解析方法的比较 | 第49页 |
| ·受体模型的分类 | 第49-55页 |
| ·受体模型在我国PM2.5来源解析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 ·关中地区PM2.5来源解析 | 第56-70页 |
| ·PMF源解析 | 第56-63页 |
| ·CMB源解析 | 第63-68页 |
| ·PMF和CMB解析结果对比 | 第68-70页 |
| ·解析结果对控制对策的指示意义 | 第70-74页 |
| ·燃煤管理意义 | 第70-71页 |
| ·机动车管理意义 | 第71-72页 |
| ·生物质燃烧管理意义 | 第72页 |
| ·地质尘管理意义 | 第72-73页 |
| ·工业活动管理意义 | 第73页 |
| ·其它源管理意义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PM_(2.5)污染控制管理 | 第74-78页 |
| ·国内外PM_(2.5)污染管理控制 | 第74-76页 |
| ·关中地区PM_(2.5)污染控制对策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 附录 | 第91-93页 |
| 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
| 发表文章及参加学术活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