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地方史志论文

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25页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第10页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第10-12页
 三、学术成果的回顾第12-22页
 四、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第22-23页
 五、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一章 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5-35页
 第一节 政治与社会环境因素第25-28页
  一、政治与社会的稳定第25-27页
  二、战争的影响第27-28页
 第二节 皖江地区的自然环境第28-34页
  一、气候条件第28-30页
  二、地貌与土壤条件第30-31页
  三、森林植被条件第31-33页
  四、水文资源条件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二章 人口增长与人民生活第35-85页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第35-50页
  一、唐前期的快速增长第35-38页
  二、唐中叶至五代的曲折增长第38-42页
  三、北宋时期的加速发展第42-50页
 第二节 人口增长的因素与途径第50-76页
  一、社会安定促进人口增长第50-52页
  二、地方官员的积极作为第52-61页
  三、动乱时期的自保第61-63页
  四、外来人口的迁入第63-74页
  五、隐漏户与浮逃户的大量存在第74-76页
 第三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第76-84页
  一、富民的增多第76-79页
  二、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第79-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三章 土地的垦辟与水利建设第85-112页
 第一节 土地垦辟的条件第85-88页
  一、山川资源第85-87页
  二、官方的政策支持第87-88页
 第二节 土地的垦辟第88-96页
  一、低山丘陵地带的垦辟第88-91页
  二、河流湖泊的围垦第91-96页
 第三节 水利的建设第96-111页
  一、沟洫第97-98页
  二、陂塘第98-102页
  三、堰坝第102-106页
  四、堤围第106-107页
  五、斗门第107-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四章 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商品化第112-207页
 第一节 土地的经营方式第112-113页
 第二节 粮食生产与先进技术的采用第113-133页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第113-125页
  二、先进技术的采用第125-132页
  三、粮食的商品化第132-133页
 第三节 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养殖业的发展第133-183页
  一、种茶第133-147页
  二、栽桑养蚕第147-154页
  三、种麻第154-155页
  四、果树的种植第155-162页
  五、菜蔬的种植第162-169页
  六、药材的生产与商品化第169-175页
  七、林业第175-180页
  八、花卉的种植第180-183页
 第四节 渔业与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第183-204页
  一、渔业的发展第184-198页
  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第198-204页
 本章小结第204-207页
第五章 手工业生产第207-259页
 第一节 酿酒业第207-215页
  一、饮酒风气渐盛第207-209页
  二、酿酒技术进步第209-211页
  三、酒的经济作用第211-215页
 第二节 矿冶业与陶瓷业第215-231页
  一、矿冶业第215-226页
  二、陶瓷业第226-231页
 第三节 纺织业的发展第231-238页
  一、纺织品产地分布广第231-233页
  二、技术水平提高第233-238页
 第四节 造船业第238-242页
  一、船舶种类增多第238-241页
  二、造船数量扩大第241页
  三、造船技术进步第241-242页
 第五节 文具制造业的兴盛第242-257页
  一、制笔业第242-247页
  二、制墨业第247-250页
  三、造纸业第250-252页
  四、制砚业第252-257页
 本章小结第257-259页
第六章 交通与商业的发展第259-313页
 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第259-286页
  一、交通基本状况第259-266页
  二、交通建设与修整第266-269页
  三、桥梁与津渡的建设第269-277页
  四、馆驿旅店的发展第277-286页
 第二节 商业的发展第286-310页
  一、州县数量的增长第286-288页
  二、商业都市的繁荣第288-295页
  三、镇市的迅速发展第295-301页
  四、商业贸易的活跃第301-307页
  五、商税不断增长第307-310页
 本章小结第310-313页
结语第313-321页
 一、剧烈变化发展中的皖江地区经济第313-316页
 二、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及特征第316-317页
 三、皖江地区的经济重心第317-321页
参考文献第321-341页
 一、基本文献第321-330页
 二、今人著作第330-331页
 三、学术论文第331-339页
 四、学位论文第339-341页
致谢第341-3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4页

论文共3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描摹关系标记性建构的汉语描摹助词研究
下一篇:西汉张掖郡部都尉所辖司马类职官考--以居延汉简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