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LNG储罐的概述 | 第9-12页 |
| ·液化天然气(LNG) | 第9-10页 |
| ·LNG的特性 | 第9页 |
| ·LNG的危害 | 第9-10页 |
| ·LNG储罐介绍 | 第10-12页 |
| ·LNG储罐的结构形式特点 | 第10-12页 |
| ·LNG储罐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LNG储罐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LNG储罐风险评价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的内容 | 第17-23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数据资料的收集 | 第17页 |
| ·危害识别 | 第17-18页 |
| ·失效可能性定量分析 | 第18-19页 |
| ·失效后果定量分析 | 第19-20页 |
| ·风险分析 | 第20-22页 |
| ·风险评估报告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全容式LNG储罐设计阶段失效可能性模型研究 | 第23-41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全容式LNG储罐失效可能性的定量计算 | 第23页 |
| ·外罐失效概率的计算 | 第23-27页 |
| ·主要影响因素的模糊函数 | 第24-25页 |
| ·结构耐久性模糊失效概率 | 第25-26页 |
| ·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 第26页 |
| ·结构耐久性综合失效概率 | 第26-27页 |
| ·结构耐久性评估程序及等级划分 | 第27页 |
| ·内罐失效概率的计算 | 第27-40页 |
| ·同类失效频率 | 第28-29页 |
| ·损伤因子 | 第29-36页 |
| ·减薄损伤因子的计算 | 第31-33页 |
| ·外部腐蚀损伤因子的计算 | 第33-34页 |
| ·脆性断裂损伤因子的计算 | 第34-36页 |
| ·管理系统修正因子 | 第36-38页 |
| ·剩余寿命修正因子 | 第38-40页 |
| ·全容式LNG储罐的失效可能性等级划分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全容式LNG储罐设计阶段失效后果模型研究 | 第41-57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代表性流体及泄漏孔径的确定 | 第41-42页 |
| ·泄漏速率 | 第42页 |
| ·泄漏类型和泄漏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 ·代表性流体最终相态 | 第43-44页 |
| ·减缓系统 | 第44-45页 |
| ·面积后果计算 | 第45-54页 |
| ·LNG泄漏后果特定事件概率 | 第45-47页 |
| ·综合后果面积 | 第47-48页 |
| ·喷射火后果面积 | 第48-49页 |
| ·池火后果面积 | 第49-51页 |
| ·闪火后果面积 | 第51-52页 |
| ·蒸气云爆炸后果面积 | 第52-53页 |
| ·火球后果面积 | 第53-54页 |
| ·经济后果计算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LNG储罐设计阶段风险计算实例及后果模拟 | 第57-76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LNG储罐的参数设定以及失效分析 | 第57-59页 |
| ·LNG储罐参数设定 | 第57-58页 |
| ·LNG储罐失效分析 | 第58-59页 |
| ·LNG储罐设计阶段的失效可能性分析计算 | 第59-61页 |
| ·内罐失效可能性评估 | 第59-60页 |
| ·外罐失效可能性评估 | 第60-61页 |
| ·最终的失效可能性 | 第61页 |
| ·LNG储罐设计阶段的失效后果分析计算 | 第61-64页 |
| ·面积后果的计算 | 第61-64页 |
| ·经济后果的计算 | 第64页 |
| ·运用后果分析软件PHAST对实例进行失效后果模拟 | 第64-71页 |
| ·喷射火后果模拟 | 第65页 |
| ·池火后果模拟 | 第65-67页 |
| ·闪火后果模拟 | 第67-68页 |
| ·蒸气云爆炸后果模拟 | 第68-70页 |
| ·火球后果模拟 | 第70页 |
| ·与失效后果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70-71页 |
| ·设计阶段风险的预防措施 | 第71-72页 |
| ·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报告 | 第72-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