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理论工具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2 政治稳定与乡村治理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 第16-21页 |
·政治稳定与乡村治理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政治稳定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乡村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政治稳定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 第19-21页 |
·政治稳定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 第19页 |
·良好的乡村治理对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 | 第19-21页 |
3 政治稳定视角下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换 | 第21-28页 |
·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类型 | 第21-24页 |
·建国初期的乡(村)政权治理模式 | 第21-22页 |
·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治理模式 | 第22-23页 |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 | 第23-24页 |
·政治稳定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转换的动因分析 | 第24-26页 |
·乡村治理模式演变的经济动因 | 第24页 |
·乡村治理模式演变的政治动因 | 第24-25页 |
·乡村治理模式演变的文化动因 | 第25-26页 |
·政治稳定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方式及未来走向 | 第26-28页 |
·政治稳定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方式 | 第26-27页 |
·民主合作型乡村治理模式是维系政治稳定的理想治理模式 | 第27-28页 |
4 政治稳定视角下目前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现状 | 第28-38页 |
·现行乡政村治治理模式的运行及取得成效 | 第28-30页 |
·乡政村治治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与运行 | 第28-29页 |
·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治稳定 | 第29-30页 |
·乡政村治模式阻碍农村政治稳定的现实困境 | 第30-34页 |
·乡村治理主体自身发展障碍影响政治稳定 | 第30-31页 |
·乡政村治组织结构在运作机制上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乡政和村治在履行职能上难以有效衔接 | 第32-33页 |
·农民体制外政治参与现象增多 | 第33-34页 |
·乡村治理资源匮乏影响政治稳定 | 第34页 |
·乡政村治模式现实困境的制度性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乡村公共财政体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 第34-35页 |
·乡政治理体制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法制化水平不高 | 第35-36页 |
·乡级机构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制度约束力不足 | 第36页 |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与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 | 第36-37页 |
·乡村政绩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 | 第37-38页 |
5 发展民主合作型乡村治理模式的对策研究 | 第38-44页 |
·构建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38-39页 |
·规范乡镇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方向转变 | 第38页 |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第38-39页 |
·加强乡村政权组织治理方式规范化 | 第39-40页 |
·规范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领导体制建设 | 第39-40页 |
·完善乡村职责权限的法律制度供给 | 第40页 |
·促使农民利益表达过程制度化 | 第40-42页 |
·畅通体制内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 第41页 |
·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 第41-42页 |
·谋求乡村治理效能最大化 | 第42-44页 |
·培育乡村精英作为乡村治理人才 | 第42页 |
·改革乡村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 第42-44页 |
6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