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一般资料 | 第9-11页 |
·资料来源 | 第9页 |
·性别构成 | 第9-10页 |
·年龄分布 | 第10页 |
·术前排粪造影结果比较 | 第10-11页 |
·术前便秘症状总分比较 | 第11页 |
3. 诊断标准 | 第11-15页 |
·诊断依据 | 第11-12页 |
·临床表现 | 第11-12页 |
·症状 | 第11-12页 |
·体征 | 第12页 |
·影像学检查 | 第12页 |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第12-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4-15页 |
·病例的退出与终止标准 | 第15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5-21页 |
·设计方法 | 第15-16页 |
·标准操作规程(SOP) | 第16-19页 |
·A(试验)组 | 第16-19页 |
·术前沟通 | 第16-17页 |
·术前检查 | 第17页 |
·术前准备 | 第17-18页 |
·手术步骤 | 第18页 |
·术后处理 | 第18-19页 |
·B(对照)组 | 第19页 |
·术前沟通、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同A组 | 第19页 |
·手术步骤 | 第19页 |
·术后处理:同A组 | 第19页 |
·观察指标 | 第19-21页 |
·安全性观测(治疗前、手术后1月分别测一次) | 第19-20页 |
·依从性观测 | 第20页 |
·疗效性观测 | 第20页 |
·疗效判断标准 | 第20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0-21页 |
·相关事项 | 第21页 |
·手术注意事项 | 第21页 |
·术后注意事项 | 第21页 |
5.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意向性分析 | 第21-22页 |
·资料统计方法 | 第22页 |
6. 结果及分析 | 第22-28页 |
·术后便秘疗效总分比较 | 第22-25页 |
·A、B两组受试者术后便秘疗效总分比较 | 第22-23页 |
·A组受试者术前、术后便秘疗效总分比较 | 第23-24页 |
·B组受试者术前、术后便秘疗效总分比较 | 第24-25页 |
·术后排粪造影结果比较 | 第25-26页 |
·A、B两组受试者术后排粪造影结果比较 | 第25页 |
·A组受试者术前、术后排粪造影结果比较 | 第25-26页 |
·B组受试者术前、术后排粪造影结果比较 | 第26页 |
·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26-27页 |
·便秘疗效判断比较 | 第27-28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8页 |
7. 讨论 | 第28-40页 |
·直肠内脱垂的病因病理 | 第29-32页 |
·病因 | 第29-30页 |
·先天性因素 | 第29页 |
·继发性因素 | 第29页 |
·经产妇 | 第29-30页 |
·胃肠调节肽P物质(substance P,SP) | 第30页 |
·直肠内脱垂的发病机制 | 第30-32页 |
·滑动性疝学说 | 第30页 |
·会阴下降综合征学说 | 第30-31页 |
·肠套叠学说 | 第31-32页 |
·提肌功能障碍综合征学说 | 第32页 |
·直肠内脱垂的检查方法 | 第32-34页 |
·直肠指诊 | 第32页 |
·影像学检查 | 第32-33页 |
·内镜检查 | 第33页 |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 第33-34页 |
·直肠内脱垂的治疗 | 第34-39页 |
·直肠内脱垂的非手术治疗 | 第34-37页 |
·饮食疗法 | 第34-35页 |
·加强认识,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 第35页 |
·药物治疗 | 第35页 |
·单纯中医治疗 | 第35页 |
·使用阴道内支持物 | 第35-36页 |
·生物反馈 | 第36页 |
·硬化剂注射治疗 | 第36-37页 |
·心理治疗 | 第37页 |
·直肠内脱垂的手术治疗 | 第37-39页 |
·经会阴部手术 | 第37-38页 |
·经腹手术 | 第38-39页 |
·经骶尾部手术 | 第39页 |
·直肠粘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的优点及特色 | 第39-40页 |
·疗效确切 | 第39页 |
·安全、并发症少 | 第39-40页 |
·经济、可重复性强 | 第40页 |
8. 问题与展望 | 第40-42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综述 | 第4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