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屈曲约束支撑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 ·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的提出 | 第19-21页 |
| ·新型钢板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构造与特点 | 第20页 |
| ·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的优点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有限元分析 | 第22-45页 |
| ·模型设计 | 第22-23页 |
| ·模型建立 | 第23-27页 |
| ·实体单元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材料本构 | 第24-25页 |
| ·接触关系 | 第25页 |
| ·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 ·加载制度 | 第26-27页 |
| ·核心单元屈曲分析 | 第27-28页 |
| ·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 第28-43页 |
| ·不同螺栓个数对支撑性能影响分析 | 第28-34页 |
| ·不同端部构造对支撑性能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 ·核心单元开孔影响分析 | 第35-42页 |
| ·核心单元与外约束单元之间不同间隙对支撑性能影响分析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试验研究 | 第45-90页 |
| ·试件的设计 | 第45-46页 |
| ·试验方案 | 第46-49页 |
| ·加载装置 | 第46-47页 |
| ·量测方案 | 第47-49页 |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49页 |
| ·试验过程现象与破坏特征 | 第49-64页 |
| ·APBG-1 试件 | 第49-55页 |
| ·APBG-2 试件 | 第55-59页 |
| ·APBJ-1 试件 | 第59-61页 |
| ·APBJ-2 试件 | 第61-64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88页 |
| ·参数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 ·滞回性能 | 第66-67页 |
| ·耗能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比 | 第67-69页 |
| ·承载力特性 | 第69-70页 |
| ·塑性变形性能与延性 | 第70-71页 |
| ·骨架曲线 | 第71-75页 |
| ·外约束钢板应变分析 | 第75-84页 |
| ·支撑平面外位移分析 | 第84-86页 |
|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第四章 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第90-105页 |
| ·工程概况 | 第90页 |
| ·屈曲约束支撑的布置 | 第90-91页 |
| ·模型的建立和校验 | 第91-92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92-93页 |
| ·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93-95页 |
|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93-94页 |
| ·层间剪力对比 | 第94页 |
| ·顶层加速度时程对比 | 第94-95页 |
|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95-98页 |
|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95-96页 |
| ·顶层加速度时程对比 | 第96页 |
| ·顶层位移时程对比 | 第96-97页 |
| ·能量耗散对比分析 | 第97-98页 |
| ·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98-104页 |
| ·PERFORM-3D 模型的建立与校核 | 第98-100页 |
| ·弹塑性位移反应分析 | 第100页 |
| ·层间剪力对比 | 第100-101页 |
| ·屈曲约束支撑耗能分析 | 第101-102页 |
| ·结构重要构件的性能评测 | 第102-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五章 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设计方法研究 | 第105-120页 |
| ·引言 | 第105页 |
| ·新型钢板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方法 | 第105-113页 |
| ·核心单元的设计 | 第105-108页 |
| ·外约束单元的设计 | 第108-110页 |
| ·连接段设计 | 第110-111页 |
| ·端部套箍验算 | 第111-112页 |
| ·连接节点的设计 | 第112-113页 |
| ·设计算例 | 第113-120页 |
| 第六章 结论、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120-122页 |
| ·结论 | 第120-12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21页 |
| ·展望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