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一、 关于迁移 | 第12-14页 |
二、 关于城市化 | 第14-15页 |
三、 关于社会融合(融入) | 第15-20页 |
四、 基于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五、 研究综述总结与本文创新 | 第21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构、体系与方法 | 第21-24页 |
一、 文章结构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概况及外部困境分析 | 第24-44页 |
第一节 我国城市化与流动人口概况 | 第24-35页 |
一、 城市化概况 | 第24-27页 |
二、 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 | 第27-33页 |
三、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迁移动因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农民工社会融入概况 | 第35-40页 |
一、 经济排斥 | 第35页 |
二、 文化排斥 | 第35-36页 |
三、 政治排斥 | 第36-37页 |
四、 教育排斥 | 第37-40页 |
第三节 农民工社会融入障碍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一、 功能性障碍 | 第41-42页 |
二、 结构性障碍 | 第42页 |
三、 融入困境的长期性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建筑行业的社会融入研究—包工制及包工群体的历史沿革和分析 | 第44-58页 |
第一节 传统观点与印象 | 第44-46页 |
一、 包工制对建筑行业发展的阻碍 | 第44-45页 |
二、 包工制是农民工被压榨的根源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一、 建筑业背景下的包工制形成历史 | 第46-47页 |
二、 包工制的结构与组成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包工制的存在逻辑 | 第49-57页 |
一、 演化与自组织的角度 | 第49-52页 |
二、 包工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 第52-5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包工队”的内部困境 | 第58-87页 |
第一节 田野概况 | 第58-61页 |
一、 田野地点概况 | 第58-59页 |
二、 田野点建筑业与流动人口概况 | 第59-60页 |
三、 调研对象与缘由 | 第60-61页 |
第二节 以包工队群体分层过程透视本质 | 第61-72页 |
一、 分层的开端-论产权拆分 | 第62-66页 |
二、 群体两端的确定-风险 | 第66-68页 |
三、 群的契约性质 | 第68-72页 |
第三节 包工队的城市化困境 | 第72-79页 |
一、 关于社会困境(社交内卷) | 第72-73页 |
二、 关于经济困局(劳动内卷) | 第73-79页 |
第四节 从少数民族务工团体变动透析包工队未来 | 第79-85页 |
一、 消亡与转化 | 第79-80页 |
二、 消亡的等同物 | 第80-82页 |
三、 彝族临工制与包工制的对比 | 第82-83页 |
四、 包工制的未来 | 第83-8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96页 |
第一节 全文回顾与总结 | 第87-91页 |
一、 城市化下的外部困境 | 第87页 |
二、 城市化下的内部困境 | 第87页 |
三、 关于双重困境的理解 | 第87-90页 |
四、 困境与冲突的本源 | 第90-91页 |
第二节 建言与展望 | 第91-96页 |
一、 整体思路 | 第91-92页 |
二、 路径建议 | 第92-96页 |
附录1 图片 | 第96-98页 |
附录2 农民工分项工程工资单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后记 | 第108-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