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图目录 | 第11-18页 |
| 表目录 | 第18-2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0-32页 |
| ·研究缘起 | 第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 ·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快速发展 | 第20-21页 |
| ·轨交站点建筑是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点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 ·城市轨道交通 | 第23页 |
| ·地铁与轻轨 | 第23页 |
| ·轨交站点建筑 | 第23-24页 |
| ·建筑形态 | 第24-25页 |
| ·城市公共空间 | 第25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 第2章 城市轨交站点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形式演变 | 第32-44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发展分析 | 第32-35页 |
| ·轨道交通的发展简述 | 第32-34页 |
| ·轨道交通的自身特性 | 第34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业务特点 | 第34-35页 |
| ·国内外轨交站的发展历史与形态演变 | 第35-41页 |
| ·国外地铁 | 第35-37页 |
| ·国内地铁 | 第37-38页 |
| ·国内外轨交站点建筑的形态演变 | 第38-41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第41-43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艺术性” | 第41-42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公共性” | 第42页 |
| ·轨交站点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联性”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城市轨交站点建筑的表现形态 | 第44-54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表现形态 | 第44-46页 |
| ·地下车站的形态 | 第44-45页 |
| ·地面车站的形态 | 第45页 |
| ·高架车站的形态 | 第45-46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出入口形式 | 第46-48页 |
| ·独立式出入口 | 第46-47页 |
| ·下沉广场式出入口 | 第47-48页 |
| ·附建式出入口 | 第48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空间特征 | 第48-51页 |
| ·空间上 | 第48-49页 |
| ·平面上 | 第49-50页 |
| ·剖面上 | 第50-51页 |
| ·轨交站点建筑形态的新变化 | 第51-53页 |
| ·“人文地铁”的盛行 | 第51-52页 |
| ·“文化符号”的凸显 | 第52-53页 |
| ·建筑大师的积极参与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轨交站点建筑 | 第54-72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城市场所精神 | 第54-59页 |
| ·轨交站点建筑所具备的复合型功能 | 第54-55页 |
| ·轨交站点建筑需要城市场所精神 | 第55-57页 |
| ·植入城市文化和记忆 | 第57-59页 |
| ·轨交站点建筑在横向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 第59-67页 |
| ·轨交站点建筑与广场、街道的关系 | 第60-62页 |
| ·轨交站点建筑与城市建筑的关系 | 第62-64页 |
| ·轨交站点建筑与商业设施的关系 | 第64-65页 |
| ·轨交站点建筑与城市综合体的复合构建 | 第65-67页 |
| ·轨交站点建筑在纵向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 第67-71页 |
| ·城市空间的扩展 | 第67-68页 |
| ·城市活动位置的转移 | 第68-69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调整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国内外轨交站点建筑相关实例研究 | 第72-84页 |
| ·融入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下的轨交站点建筑 | 第72-74页 |
| ·新加坡百盛地铁站 | 第72-74页 |
| ·现代与传统推动下的轨交站点建筑 | 第74-76页 |
| ·日本京都车站 | 第74-76页 |
| ·城市综合体中的复合车站 | 第76-79页 |
| ·上海南站综合体 | 第76-79页 |
| ·未来城市的轨交站点建筑形态的概念化表达 | 第79-83页 |
| ·保加利亚索菲亚地铁 20 号站 | 第79-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6章 南京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典型轨交站点建筑与空间形态评析 | 第84-100页 |
| ·典型案例的选取 | 第84-85页 |
| ·南京地铁 1 号线三个轨交站点建筑 | 第85-92页 |
| ·新街口站 | 第85-88页 |
| ·鼓楼站 | 第88-90页 |
| ·南京南站 | 第90-92页 |
| ·南京地铁 2 号线的三个轨交站点建筑 | 第92-97页 |
| ·莫愁湖站 | 第92-94页 |
| ·博览中心·元通站 | 第94-95页 |
| ·中医药大学·羊山公园站 | 第95-97页 |
| ·分析与评价 | 第97-99页 |
| ·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100-103页 |
| ·结论 | 第100-101页 |
| ·轨交站点建筑形态从单一的交通空间形态转向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 第100页 |
| ·轨交站点建筑形态与城市的多维影响因素相互关联 | 第100-101页 |
| ·轨交站点建筑的形态向城市综合化的转变趋势 | 第101页 |
|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 ·不足与后续研究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附录1 南京轨交站点建筑调查问卷 | 第106-108页 |
| 附录2 问卷调查统计表 | 第108-111页 |
| 附录3 南京地铁 1 号线各站点 | 第111-115页 |
| 附录4 南京地铁 1 号线西延线各站点 | 第115-116页 |
| 附录5 南京地铁 2 号线各站点 | 第116-12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20-122页 |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