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染料废水的起源、来源及其危害 | 第10-13页 |
| ·染料废水的来源 | 第10页 |
| ·染料的分类 | 第10-11页 |
| ·染料废水的发色机理 | 第11页 |
| ·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11-12页 |
| ·常见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优劣比较 | 第12-13页 |
| ·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13-16页 |
|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4页 |
|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 ·光催化氧化技术尚存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4页 |
| ·二氧化钛光催化原理 | 第14-15页 |
|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 第15页 |
|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的改性方法 | 第15-16页 |
| ·膨胀珍珠岩 | 第16-17页 |
| ·膨胀珍珠岩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页 |
| ·利用改性膨胀珍珠岩为载体进行光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课题的特色和创新性 | 第18-19页 |
| 2. 实验材料和分析测定方法 | 第19-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 ·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 ·化学需氧量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 ·脱色率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 ·pH 值测定方法 | 第21页 |
| ·活性艳蓝 X-BR 标准曲线绘制 | 第21-22页 |
| ·活性艳蓝 X-BR 结构和性质 | 第22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 | 第22页 |
| ·UV-VIS 光谱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水样的配置 | 第23-24页 |
| 3 不同改性膨胀珍珠岩处理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24-34页 |
| ·改性膨胀珍珠岩的制备 | 第24页 |
| ·膨胀珍珠岩预处理 | 第24页 |
| ·硫酸改性膨胀珍珠岩的制备 | 第24页 |
| ·CTMAB 改性膨胀珍珠岩的制备 | 第24页 |
| ·复合改性膨胀珍珠岩的制备 | 第24页 |
| ·膨胀珍珠岩改性条件的选择 | 第24-28页 |
| ·H_2SO_4浓度对膨胀珍珠岩改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 ·CTMAB 的浓度对膨胀珍珠岩改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复合改性对膨胀珍珠岩改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改性膨胀珍珠岩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28-33页 |
| ·膨胀珍珠岩的投加量对色度以及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pH 对染料废水的色度以及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反应时间对染料废水的色度以及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正交试验 | 第31-33页 |
| ·扫描电镜图片分析 SEM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H_2SO_4/CTMAB-TiO_2改性膨胀珍珠岩处理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34-53页 |
|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35页 |
| ·二氧化钛的制备 | 第34页 |
| ·TiO_2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页 |
| ·光催化实验装置图 | 第34-35页 |
| ·负载型催化剂改性条件的选择 | 第35-37页 |
| ·TiO_2负载次数对改性条件的影响 | 第35-36页 |
| ·TiO_2/EP 催化剂体系的 XRD 表征 | 第36页 |
| ·焙烧温度对改性条件的影响 | 第36-37页 |
| ·负载型催化剂处理染料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37-44页 |
| ·溶液初始 pH 对染料废水色度和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负载型催化剂的投加量对染料废水 COD 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溶液初始浓度对染料废水色度和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反应时间对染料废水色度和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正交试验 | 第41-44页 |
| ·扫描电镜图片分析 SEM | 第44页 |
| ·活性艳蓝 X-BR 降解历程的探讨 | 第44-51页 |
| ·紫外吸收图谱分析 | 第44-45页 |
| ·红外吸收图谱分析 | 第45-47页 |
| ·光催化氧化法降解活性艳蓝 X-BR 的气质谱图分析 | 第47-50页 |
| ·活性艳蓝 X-BR 的降解历程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5 Cu 掺杂纳米 TiO_2负载型催化剂利用太阳光降解染料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 第53-69页 |
| ·Cu 掺杂纳米 TiO_2负载型催化剂的实验研究 | 第53-57页 |
| ·Cu 掺杂纳米 TiO_2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页 |
| ·二氧化钛改性条件的选择 | 第53-54页 |
| ·XRD | 第54-55页 |
| ·正交试验 | 第55-57页 |
| ·活性艳蓝 X- BR 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7-68页 |
| ·活性艳蓝 X-BR 模拟废水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57-58页 |
| ·溶液 pH 值的影响 | 第58-60页 |
|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 ·Cu 掺杂纳米 TiO_2负载型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 ·活性艳蓝 X-BR 光催化降解总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65-66页 |
|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