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补脾肾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页 |
| 一、总体设计 | 第10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8页 |
| 1.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2.诊断标准 | 第10-14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 ·临床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辅助检查诊断 | 第11页 |
| ·分级判断标准 | 第11-12页 |
| ·中医辨证诊断依据 | 第12页 |
|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 第12-13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14页 |
| 3.随机与对照 | 第14页 |
| 4.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 ·对照组 | 第14-15页 |
| ·病因治疗 | 第14页 |
| ·一般治疗 | 第14页 |
| ·内科治疗 | 第14-15页 |
| ·治疗组 | 第15页 |
| ·健补脾肾方组成 | 第15页 |
| ·制备及服药方法 | 第15页 |
|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第15页 |
| 5.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5-17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15-16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16-17页 |
| ·临床症候观察指标 | 第16页 |
| ·一般观察指标 | 第16页 |
| ·肝功能相关指标 | 第16页 |
| ·腹部 B 超检测指标 | 第16-17页 |
| ·不良反应监测指标 | 第17页 |
| 6.疗效观察 | 第17-18页 |
|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 第17页 |
| ·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第17-18页 |
| 三、资料处理方法 | 第18页 |
| 四、研究结果 | 第18-24页 |
| 1.一般资料 | 第18-20页 |
| ·基线资料 | 第18-19页 |
| ·年龄分布 | 第19-20页 |
| ·中医症候计分分布比较 | 第20页 |
| 2.两组疗效比较 | 第20-21页 |
| ·综合疗效比较 | 第20-21页 |
| ·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 第21页 |
| 3.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 第21-22页 |
| 4.两组治疗前后体重、腹围、24h 尿量比较 | 第22页 |
| 5.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 第22页 |
| 6.两组治疗前后腹水深度的比较 | 第22-23页 |
| 7.不良反应监测指标比较 | 第23-24页 |
| 讨论 | 第24-38页 |
| 1.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第24-29页 |
| ·腹水形成的机制 | 第24-25页 |
|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 第25-28页 |
| ·关于肝硬化腹水患者限钠还是补钠 | 第28-29页 |
| 2.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第29-33页 |
| ·肝硬化腹水属祖国医学之“鼓胀病”范畴 | 第29-30页 |
| ·病因病机 | 第30-33页 |
| 3.健补脾肾方组方与分析 | 第33-34页 |
| ·健补脾肾方组成 | 第33页 |
| ·化裁来源 | 第33页 |
| ·组方分析 | 第33-34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页 |
| 4.健补脾肾法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临床效果分析 | 第34-35页 |
| ·改善症状体征 | 第34-35页 |
| ·改善肝功能 | 第35页 |
| ·消退腹水 | 第35页 |
| ·不良反应预防作用分析 | 第35页 |
| 5.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评价与展望 | 第35-36页 |
| ·评价 | 第35-36页 |
| ·展望 | 第36页 |
| 6.本试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36-38页 |
| ·存在问题 | 第36页 |
| ·今后研究思路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综述 | 第43-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论文著作 | 第53-54页 |
| 详细摘要 | 第54-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