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可行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地方公债自主发行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 第一节 地方公债自主发行定义 | 第12-13页 |
| 一、 地方公债自主发行概念 | 第12页 |
| 二、 地方公债的功能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地方公债自主发行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 一、 公共支出理论 | 第13-14页 |
| 二、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4页 |
| 三、 财政分权理论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地方公债历史沿革 | 第15-22页 |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发行零星地方公债 | 第15页 |
| 第二节 近代危机促使地方公债再次萌发 | 第15-20页 |
| 一、 国债转贷阶段(1998 年) | 第15-16页 |
| (一)国债转贷产生背景 | 第15-16页 |
| (二)国债转贷发行依据 | 第16页 |
| (三)国债转贷的评价 | 第16页 |
| 二、 财政部代理地发行阶段(2009 年) | 第16-19页 |
| (一)代理发行产生的背景 | 第16-17页 |
| (二)代理发行的政策依据 | 第17-18页 |
| (三)代理发行的评价 | 第18-19页 |
| 三、 试点省市自行发行公债阶段(2011 年) | 第19-20页 |
| (一)自行发行的背景 | 第19页 |
| (二)自行发行的相关政策 | 第19页 |
| (三)自行发行的评价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我国地方公债发展沿革总结及启示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可行因素分析 | 第22-41页 |
| 第一节 地方公债自主发行制度因素分析 | 第22-29页 |
| 一、 法律法规环境分析 | 第22-25页 |
| 二、 分权式财政体制环境分析 | 第25-27页 |
| 三、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颁布相关财政法规分析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地方公债自主发行主体供需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 一、 地方公债发展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 第29-30页 |
| 二、 地方公债发展的需求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三、 地方公债发展的供给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地方政府融资方式比较 | 第33-36页 |
| 一、 银行贷款 | 第33页 |
| 二、 地方公债 | 第33页 |
| 三、 BT 融资 | 第33-34页 |
| 四、 三种债务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 第四节 地方公债自主发行偿债能力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 一、 当前具备偿债能力 | 第36-38页 |
| 二、 偿债能力存在隐患 | 第38-39页 |
| 三、 合理举债应对差异化偿债能力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制约因素分析 | 第41-44页 |
| 第一节 缺乏对地方债务的风险管理意识 | 第41页 |
| 第二节 地方公债交易非市场化 | 第41-44页 |
| 一、 地方公债交易非市场化现状 | 第41-42页 |
| 二、 地方公债交易非市场化影响 | 第42页 |
| 三、 地方公债交易非市场化原因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推动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相关建议 | 第44-61页 |
| 第一节 国际经验借鉴 | 第44-51页 |
| 一、 美国地方公债制度经验借鉴 | 第44-47页 |
| 二、 日本地方公债制度经验借鉴 | 第47-49页 |
| 三、 波兰地方公债制度经验借鉴 | 第49-51页 |
| 第二节 构建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制度的基本思想 | 第51-56页 |
| 一、 发行地方公债的基本思路 | 第51-53页 |
| 二、 地方公债的制度设计 | 第53-56页 |
| 第三节 我国地方公债自主发行的配套改革 | 第56-61页 |
| 一、 建立地方公债的预算管理体系 | 第56-57页 |
| 二、 建立地方公债风险预警机制 | 第57-59页 |
| 三、 加强地方公债债券市场金融生态建设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