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各代文物考古论文--铜器时代论文

长江中游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7页
绪论第17-32页
 一、选题意义第17-19页
 二、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第19-28页
 三、研究范围界定第28-29页
 四、研究思路与理论方法第29-32页
第一章 商时期文化概述第32-44页
 第一节 典型商文化遗存第32-37页
  一、汉东地区第32-36页
  二、鄂西北地区第36-37页
 第二节 地方文化遗存第37-43页
  一、荆南寺文化第37页
  二、宝塔文化第37-40页
  三、铜鼓山一期遗存第40-42页
  四、意生寺类遗存第42-43页
 第三节 商王朝的控制范围第43-44页
第二章 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类与年代序列第44-192页
 第一节 鄂西北区第44-74页
  一、鄂西北山地区西周遗存第44-58页
  二、襄随地区西周遗存第58-73页
  三、鄂西北区的编年序列第73-74页
 第二节 鄂东北区第74-92页
  一、鲁台山H1类遗存第74-77页
  二、金罗家遗址为代表的遗存第77-92页
  三、鄂东北区的编年序列第92页
 第三节 鄂东南区第92-130页
  一、毛家咀类遗存第92-95页
  二、大路铺文化第95-130页
  三、鄂东南区的编年序列第130页
 第四节 江汉平原区第130-147页
  一、周梁玉桥文化第131-142页
  二、荆南寺G2为代表的遗存第142-146页
  三、江汉平原区的编年序列第146-147页
 第五节 西陵峡区第147-157页
  一、路家河文化晚期遗存第147-155页
  二、庙坪类遗存(1995)第155-157页
  三、西陵峡区的编年序列第157页
 第六节 澧、沅水下游区第157-162页
  一、典型遗存分析第158页
  二、分期与年代第158-162页
  三、澧、沅水下游区的编年序列第162页
 第七节 湘、资水下游区第162-182页
  一、费家河文化第162-170页
  二、炭河里文化第170-182页
  三、毛家堰-阎家山遗址一期遗存(1989)第182页
  四、湘、资水下游区的编年序列第182页
 第八节 长江中游地区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第182-192页
  一、各区文化序列综述第182-184页
  二、各区序列间的关联第184-190页
  三、时空框架的建立第190-192页
第三章 西周时期各考古学文化遗存间的关系探讨第192-222页
 第一节 非周文化及其分布第192-213页
  一、辽瓦店子一期遗存第192-197页
  二、毛狗洞Hl类遗存与鲁台山H1类遗存第197页
  三、大路铺文化与毛家咀类遗存第197-202页
  四、费家河文化与炭河里文化第202-205页
  五、斑竹类遗存、路家河文化晚期遗存、周梁玉桥文化第205-208页
  六、各文化区的互动关系第208-213页
 第二节 周文化及其分布第213-219页
  一、周文化的类型划分第213-217页
  二、各区周文化的整合第217-219页
 第三节 非周文化与周文化问的关系第219-222页
第四章 西周时期青铜器研究第222-256页
 第一节 青铜器的出土与发现概况第222-234页
 第二节 典型单位分析与青铜器的分群第234-251页
 第三节 与考古学文化的关联与对应第251-256页
第五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第256-279页
 第一节 概念的总结与体系下问题的观察第256-262页
 第二节 文化的震荡与整合——商、西周对长江中游控制的差异第262-267页
 第三节 秩序的失控与再建——商周王朝规范的更替第267-270页
 第四节 楚、鄂与汉阳诸姬——周王朝对长江中游的经略第270-279页
结语第279-28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84-297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97-298页
后记第298页

论文共2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OT的物流仓储配送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下一篇:出土秦汉书信汇校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