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 1 绪论 | 第14-28页 |
|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 | 第15页 |
|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 | 第15-17页 |
| ·大豆异黄酮的分离和纯化 | 第17-19页 |
| ·大豆异黄酮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 ·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生长 | 第20页 |
| ·提高动物繁殖性能 | 第20页 |
| ·促进乳腺发育,提高泌乳性能 | 第20-21页 |
| ·提高禽类产蛋性能 | 第21页 |
| ·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 | 第21-22页 |
| ·发酵工艺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 ·固态发酵 | 第22页 |
| ·液体发酵 | 第22-23页 |
| ·其它发酵工艺 | 第23页 |
| ·微生物发酵转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 ·益生菌发酵转化大豆异黄酮 | 第23-24页 |
| ·霉菌发酵转化大豆异黄酮 | 第24-25页 |
| ·EM菌种发酵转化大豆异黄酮 | 第25-26页 |
| ·多菌株发酵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2 固态发酵豆粕饲料转化大豆异黄酮最优菌种的筛选 | 第28-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异黄酮活性 | 第30-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三种菌的生长曲线 | 第32页 |
| ·大豆异黄酮活性检测结果 | 第32-36页 |
| ·发酵对干物质回收率及pH的影响 | 第36页 |
| ·重复性研究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3 EM菌固态发酵豆粕转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 第40-4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异黄酮活性 | 第41-42页 |
| ·数据统计 | 第42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8页 |
| 4 EM菌发酵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 第48-58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52页 |
| ·饲料感官评定 | 第49页 |
| ·细菌总数测定 | 第49页 |
| ·乳酸菌数和乳酸测定 | 第49-50页 |
| ·总氨基酸测定 | 第50-51页 |
| ·豆粕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和pH的测定 | 第51页 |
| ·大豆异黄酮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试验 | 第51页 |
| ·大豆异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 第51页 |
| ·还原力测定 | 第51-52页 |
| ·干物质回收率(Dry matter recovery) | 第52页 |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饲料品质的感官评定 | 第52页 |
| ·菌落总数,乳酸菌数、总氨基酸含量和乳酸含量 | 第52-54页 |
|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干物质回收率 | 第54-55页 |
| ·发酵前后豆粕的蛋白含量和pH变化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5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三种菌单独和混合发酵对大豆异黄酮转化效率的研究 | 第58页 |
| ·EM菌单独发酵转化大豆异黄酮的效率 | 第58页 |
| ·EM菌发酵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 第58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