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太虚及其"人生佛教"思想概述 | 第18-29页 |
·引子 | 第18-20页 |
·太虚生平及其佛学思想述略 | 第20-24页 |
·"人生佛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 第24-29页 |
·"人生佛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4-25页 |
·"人生佛教"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第25-29页 |
第二章 "人生佛教"思想的道德根据论 | 第29-32页 |
·太虚对缘起论的判摄 | 第29-30页 |
·太虚对因果观的判摄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人生佛教"思想的道德范畴论 | 第32-41页 |
·太虚论伦理与道德 | 第32-33页 |
·"人生佛教"的伦理道德原则论 | 第33-35页 |
·太虚对"人"、"生"的认识及其善恶观 | 第35-41页 |
·太虚对"人"、"生"的相关认识 | 第35-36页 |
·太虚的善恶观 | 第36-38页 |
·人性之善恶 | 第38-41页 |
第四章 "人生佛教"思想的道德实践论 | 第41-55页 |
·人乘伦理规范 | 第42-45页 |
·五戒 | 第42-44页 |
·十善 | 第44-45页 |
·菩萨乘伦理规范 | 第45-49页 |
·菩萨 | 第46页 |
·菩萨的伦理特征——慈悲 | 第46-47页 |
·菩萨乘的伦理规范 | 第47-49页 |
·公民伦理规范 | 第49-50页 |
·家庭伦理规范 | 第50-51页 |
·僧团伦理规范 | 第51-52页 |
·国家与国家间的伦理规范 | 第52-55页 |
第五章 "人生佛教"思想的人生价值观 | 第55-64页 |
·太虚的佛教人生价值观 | 第55-64页 |
·太虚对人生的理解 | 第55-56页 |
·太虚对人生观的讨论 | 第56-57页 |
·太虚对佛教人生观的理解 | 第57-59页 |
·太虚"人生佛教"的人生价值观 | 第59-64页 |
第六章 "人生佛教"思想的道德理想论——建设人间净土 | 第64-72页 |
·太虚对净土思想的判摄 | 第64-69页 |
·建设人间净土论 | 第69-72页 |
第七章 "人生佛教"思想的影响和现代价值 | 第72-81页 |
·影响 | 第73-78页 |
·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 第73-76页 |
·对港台及海外的影响 | 第76-78页 |
·"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78-81页 |
·提升道德、净化人心、完善人格 | 第78-79页 |
·积极入世、服务社会、和谐社会 | 第79-80页 |
·文化多元、普世伦理、普适价值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