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9页 |
第一节 褐飞虱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褐飞虱的生物型 | 第12-14页 |
·褐飞虱的危害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基础研究概况 | 第15-31页 |
·植物抗虫性 | 第15-18页 |
·水稻品种褐飞虱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水稻抗褐飞虱主基因遗传和分子定位的研究 | 第19-26页 |
·栽培稻抗褐飞虱主基因的鉴定和定位 | 第22-24页 |
·野生稻抗褐飞虱主基因的鉴定和定位 | 第24-26页 |
·水稻抗褐飞虱QTL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成簇分布状况的研究 | 第28-29页 |
·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研究概况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概况 | 第31-37页 |
·抗褐飞虱基因的利用现状 | 第31-34页 |
·抗褐飞虱粳稻育种研究 | 第32页 |
·抗褐飞虱籼稻育种研究 | 第32-33页 |
·野生稻抗褐飞虱资源的育种应用研究 | 第33-34页 |
·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的育种策略 | 第34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褐飞虱育种中的应用 | 第34-3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 第34-35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抗褐飞虱育种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二章 越南地方品种LV-4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 | 第39-51页 |
摘要 | 第39-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5页 |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遗传分析及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40页 |
·褐飞虱 | 第40页 |
·抗褐飞虱鉴定方法 | 第40-41页 |
·苗期群体抗性鉴定 | 第40-41页 |
·亲本成株期抗性鉴定 | 第41页 |
·DNA样品制备和SSR分析 | 第41-44页 |
·DNA样品制备 | 第41-42页 |
·SSR标记分析 | 第42-44页 |
·分子标记与目的基因的连锁分析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亲本苗期和成株期抗虫性表现 | 第45页 |
·LV-4/C418 F_1苗期抗虫性表现 | 第45-46页 |
·LV-4/02428 F_2群体的褐飞虱抗性遗传分析 | 第46-47页 |
·筛选与Qbph4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基因定位 | 第47-49页 |
3 本章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抗褐飞虱基因Bph3与Bph27(t)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51-65页 |
摘要 | 第5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育种进程和抗性基因导入系的获得 | 第53页 |
·回交群体目标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53-54页 |
·目标基因的验证和遗传背景检测 | 第54页 |
·抗褐飞虱表型的鉴定 | 第54-55页 |
·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目标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56页 |
·抗虫性的评价 | 第56-58页 |
·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58-60页 |
·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60-62页 |
3 本章讨论 | 第62-6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越南地方品种LV-4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65页 |
·抗褐飞虱基因Bph3与Bph27(t)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65页 |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