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穴隔物灸联合氢醌乳膏治疗肾阳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录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2. 研究对象 | 第7-11页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7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7-11页 |
·诊断标准 | 第7-8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8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8-9页 |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9页 |
·中止标准 | 第9-1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研究流程图 | 第11-12页 |
·样本 | 第12页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12页 |
·治疗方案 | 第12-15页 |
·试验治疗用具及试验药品 | 第12页 |
·治疗Ⅰ组 | 第12-13页 |
·治疗Ⅱ组 | 第13页 |
·对照组 | 第13-14页 |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第14页 |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观察方法 | 第15-16页 |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皮损分布、面积、颜色的改变 | 第15页 |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兼证的改变 | 第15-16页 |
·安全性检测 | 第16页 |
·疗效评定 | 第16-17页 |
·疗效评定方法 | 第16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统计方法 | 第17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7-25页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7页 |
·临床观察比较 | 第17-19页 |
·三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第18页 |
·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18页 |
·三组患者临庆分型比较 | 第18-19页 |
·三组患者治疗前皮损分布等总评分比较 | 第19页 |
·三组患者治疗前临床兼证总评分比较 | 第19页 |
·治疗结果 | 第19-22页 |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分布等评分比较 | 第19-20页 |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分布等总评分比较 | 第20-21页 |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兼证总评分比较 | 第21页 |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兼证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疗效评价 | 第22-23页 |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23页 |
·三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第23页 |
·治愈病例随访结果 | 第23-24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4页 |
·疗效分析 | 第24页 |
·典型病例 | 第24-25页 |
5 讨论 | 第25-35页 |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25-28页 |
·古代医家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25-27页 |
·现代医家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27-28页 |
·西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28-30页 |
·黄褐斑与内分泌 | 第28-29页 |
·黄褐斑与紫外线 | 第29页 |
·黄褐斑与遗传因素 | 第29-30页 |
·导师对黄褐斑的论治 | 第30页 |
·外治疗法 | 第30-35页 |
·艾灸疗法 | 第30-31页 |
·灸脐疗法 | 第31页 |
·神阙穴的相关性选择 | 第31-32页 |
·隔盐灸的相关性选择 | 第32-33页 |
·隔仙灵脾粉灸的相关性选择 | 第33-34页 |
·氢醌乳膏的相关性选择 | 第34-35页 |
6 结论 | 第35-37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研究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 第40-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1:女性肾阳虚型黄褐斑观察病例评分表 | 第58-59页 |
附件2:肾阳虚体质判定标准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