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地面沉降论文

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及沉降量预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概况第13-19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3-15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15-17页
     ·沧州地区研究概况第17-19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9-2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沧州地区环境地质背景第23-31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23-26页
     ·地理位置第23-24页
     ·地形地貌第24-25页
     ·气象第25-26页
     ·水系第26页
   ·区域地质环境第26-29页
     ·地层岩性第26-27页
     ·地质构造第27-29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29-30页
     ·第四系含水层组的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第29-30页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第30页
   ·地面沉降发生的条件第30-31页
第3章 地面沉降体积与深层地下水开采关系第31-43页
   ·地面沉降与深层地下水开采关系研究现状第31-32页
   ·地面沉降与承压水开采关系理论分析第32-33页
   ·MAPGIS 空间分析方法介绍第33-34页
   ·沧州地区地面沉降体积与深层地下水开采关系第34-37页
     ·沧州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分析第35-36页
     ·沧州地区地面沉降体积与深层地下水开采关系第36-37页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体积与深层地下水开采关系第37-42页
     ·华北平原累计地面沉降量分析第38-40页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体积与深层地下水开采关系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机理研究第43-56页
   ·综合试验孔的选取第43-45页
   ·粘性土物理特征分析第45-49页
     ·基本物理参数测试结果分析第46-47页
     ·液塑限测试结果分析第47-48页
     ·颗粒级配测试结果分析第48-49页
   ·粘性土压缩变形规律研究第49-51页
     ·不同深度粘性土变形量随压力的变化特征第49-50页
     ·不同深度粘性土压缩系数随压力的变化特征第50-51页
   ·粘性土渗透特征研究第51-54页
     ·粘性土渗透系数与其埋深的关系第51-52页
     ·粘性土渗透系数与其压缩时间的关系第52-53页
     ·粘土层与含水层渗透性差别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沧州地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第56-70页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56页
   ·数学模型第56-58页
   ·PROCESSING MODFLOW 软件介绍第58-59页
   ·沧州地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第59-69页
     ·模型离散化第59-60页
     ·模型边界条件第60-61页
     ·模型模拟期与验证期的选择第61页
     ·模型初始条件第61页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61-65页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第65-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沧州地区地面沉降趋势预测第70-82页
   ·地面沉降趋势预测方法第70-76页
     ·预测方法一第71-74页
     ·预测方法二第74-76页
   ·地下水开采方案第76页
   ·地面沉降趋势预测结果第76-81页
     ·方案一预测结果第76-79页
     ·方案二预测结果第79-80页
     ·预测结果分析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7章 京沪高铁沧州北段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及评价第82-99页
   ·研究区现状第82-86页
     ·研究区地形地貌第82-83页
     ·研究区工程地质第83-84页
     ·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第84-86页
   ·研究方法介绍第86-90页
     ·研究思路第86页
     ·ArcGIS 空间分析技术第86-88页
     ·技术方案第88页
     ·评价方法第88-90页
   ·沉降危险性评价第90-95页
     ·确定评价因子第90-92页
     ·确定因子权重第92-93页
     ·构建评价模型第93-94页
     ·分区标准第94-95页
   ·评价结果分析及处理第95-98页
     ·结果分析第95-96页
     ·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99-102页
   ·结论第99-100页
   ·建议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坳陷变质岩基岩地震技术储层评价研究
下一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固化土壤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