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20页 |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县域经济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体育用品业及晋江体育鞋服产业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 ·调查法 | 第17-18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8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 2 县域经济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第20页 |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0-22页 |
| ·杜能:农业区位论 | 第21页 |
| ·新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 ·区域创新理论 | 第22页 |
| ·区域经济政策创新理论 | 第22页 |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2-23页 |
|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 ·县域经济、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 | 第23-25页 |
| 3 晋江市概况 | 第25-27页 |
| ·晋江市的地理位置及人口概况 | 第25页 |
| ·晋江市的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 ·晋江市的历史文化概况 | 第26-27页 |
| 4 县域经济视野下晋江体育鞋服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27-38页 |
| ·“政企互动”视角下晋江体育鞋服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27-31页 |
| ·改革开放初期——借助社会资本,手工作坊创业起步 | 第27-28页 |
|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贴牌加工 | 第28-29页 |
| ·亚州金融危机促创牌运动并向品牌集群发展 | 第29-30页 |
| ·上市融资促企业向管理规范化、品牌国际化发展 | 第30-31页 |
| ·晋江体育鞋服产业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 ·产业分布与规模 | 第31-32页 |
| ·科研技术设备现状 | 第32-33页 |
| ·市场规模 | 第33-34页 |
| ·制约晋江体育鞋服业的发展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 ·产业政策优势相对弱化 | 第34-35页 |
| ·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第35页 |
| ·规模企业发展成效不大 | 第35-36页 |
| ·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品牌营销、管理能力落后 | 第36页 |
| ·中小企业多,企业融资困难 | 第36页 |
| ·品牌的持续发展与护问题 | 第36-38页 |
| 5 安踏个案分析 | 第38-46页 |
| ·安踏品牌发展历程 | 第38-41页 |
| ·原始积累阶段(1994 年以前) | 第38-39页 |
| ·品牌初创阶段(1994 年—2001 年) | 第39页 |
| ·品牌塑造阶段(2001 年—2007 年) | 第39-40页 |
| ·资本运作与国际化阶段(2007 至今) | 第40-41页 |
| ·安踏品牌现状分析 | 第41-44页 |
| ·安踏品牌理念分析 | 第41-43页 |
| ·安踏企业文化的描述 | 第41-42页 |
| ·安踏的 LOGO 与诠释 | 第42-43页 |
| ·安踏经营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 ·安踏与主要体育用品公司的规模比较 | 第44页 |
| ·安踏与主要体育用品公司的品牌战略比较 | 第44页 |
| ·安踏的启示 | 第44-46页 |
| ·合理的市场分析,准确的市场定位 | 第45页 |
| ·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增强品牌内涵 | 第45页 |
| ·“永不止步”的科技创新、树标准、打造专业体育品牌 | 第45-46页 |
| 6 县域经济视野下福建晋江体育鞋服产业的发展对策 | 第46-50页 |
| ·经济政策创新策略 | 第46页 |
| ·科技领先、产品创新策略 | 第46-47页 |
| ·引进“外脑”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建设策略 | 第47页 |
| ·进行行业内部整合,实施品牌并购,向国际品牌发展策略 | 第47-48页 |
|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特区 | 第48页 |
| ·跨(国)区域发展策略 | 第48-49页 |
| ·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应对资金瓶颈 | 第49-50页 |
| 7 结论 | 第50-52页 |
| ·政企互动,打造成晋江的核心产业 | 第50页 |
| ·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融入全球经济发展 | 第50页 |
|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互动发展 | 第50-51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与保护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