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绒山羊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现状 | 第12-15页 |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品种资源消失的原因 | 第13页 |
·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措施 | 第13-14页 |
·绒山羊品种资源的保护措施 | 第14-15页 |
·国内外绒山羊品种资源概况 | 第15-19页 |
·世界绒山羊的基本概况 | 第15-16页 |
·我国绒山羊的基本概况 | 第16-17页 |
·我国绒山羊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创新点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辽宁绒山羊品种资源特征 | 第21-29页 |
·品种分布情况 | 第21-22页 |
·品种形态特征 | 第22-23页 |
·外貌特征 | 第22-23页 |
·体尺及体重 | 第23页 |
·环境适应性能 | 第23-24页 |
·品种生产性能 | 第24-26页 |
·产绒性能 | 第24-25页 |
·产肉性能 | 第25-26页 |
·繁殖性能 | 第26页 |
·改良低产绒山羊和培育地方新品种效果分析 | 第26-28页 |
·低产绒山羊改良 | 第27-28页 |
·地方新品种培育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辽宁绒山羊经济效益分析 | 第29-34页 |
·效益分析 | 第29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29-32页 |
·生产成本分析 | 第29-30页 |
·产品产值分析 | 第30页 |
·经济效益计算 | 第30-31页 |
·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 第31-32页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32-33页 |
·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 第32页 |
·舍饲养殖的优越性 | 第32-33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辽宁绒山羊品种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辽宁绒山羊品种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 第34页 |
·品种选育历程 | 第34-38页 |
·品种选育初级阶段 | 第35页 |
·品种选育提高阶段 | 第35页 |
·优质高产新品系选育阶段 | 第35-36页 |
·高产系和优质系选育阶段 | 第36页 |
·建立品系阶段 | 第36-37页 |
·多绒品系选育阶段 | 第37-38页 |
·品种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 | 第38-40页 |
·政策措施 | 第38-39页 |
·技术措施 | 第39-40页 |
·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40-41页 |
·建立了三级信息网络体系 | 第40页 |
·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 | 第40页 |
·原种羊生命力增强 | 第40页 |
·抵抗养殖风险能力提高 | 第40-41页 |
·初步建立了种羊繁育和调运基地 | 第41页 |
·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 第41页 |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辽宁绒山羊资源利用的发展现状 | 第43-51页 |
·资源利用的发展现状 | 第43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绒山羊舍饲管理技术的水平落后 | 第43页 |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43-44页 |
·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完整 | 第44页 |
·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监管不到位 | 第44页 |
·品牌意识淡薄 | 第44-45页 |
·解决措施 | 第45-50页 |
·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 第45-46页 |
·建立质量检测体系 | 第46-47页 |
·加强绒山羊产业体系建设 | 第47-49页 |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 | 第49页 |
·创立品牌,创新营销方式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1-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建议 | 第51-54页 |
·广泛推广舍饲饲养经验 | 第51-52页 |
·对羊绒产品进行科技创新 | 第52页 |
·继续对绒山羊品种进行良种补贴 | 第52页 |
·对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 | 第52页 |
·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