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与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1 绪论 | 第14-4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4-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学术意义 | 第15-16页 |
·实践价值 | 第16-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实践发展 | 第18-36页 |
·国内国家中心城市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国内国家中心城市实践发展 | 第21-30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33页 |
·国外相关实践发展 | 第33-35页 |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研究综述及其学术视角 | 第35-36页 |
·研究的学术取向与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学术取向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研究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第37-3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39-42页 |
2 国家中心城市内涵与功能 | 第42-74页 |
·中心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 | 第42-47页 |
·中心城市基础理论 | 第42-45页 |
·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核心 | 第45-47页 |
·世界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 | 第47-56页 |
·现代世界城市特征 | 第48-51页 |
·世界城市五大学说 | 第51-55页 |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 | 第55-56页 |
·城市功能意义的引入 | 第56-60页 |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 第57页 |
·城市功能的意义 | 第57-59页 |
·城市功能的内容 | 第59-60页 |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 | 第60-69页 |
·基于西方特色的城市功能体系 | 第60-62页 |
·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征 | 第62-64页 |
·中国城市的政治功能地位 | 第64-65页 |
·基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功能体系 | 第65-66页 |
·国家中心城市“ 1+3+1”功能关系 | 第66-69页 |
·国家中心城市内涵 | 第69-70页 |
·中国规划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3 国家中心城市政治功能 | 第74-92页 |
·政治功能的内涵 | 第74-75页 |
·政治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 第75-80页 |
·较高等级政治地位 | 第75-77页 |
·国家战略部署重地 | 第77-80页 |
·政治功能的作用原理 | 第80页 |
·重庆政治功能演变与战略意义 | 第80-86页 |
·重庆政治功能演变 | 第80-84页 |
·重庆国家战略意义 | 第84-86页 |
·重庆政治功能可利用优势与发展重点 | 第86-91页 |
·上海浦东新区发展启示 | 第86-88页 |
·重庆政治功能可利用优势与发展重点 | 第88-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4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功能 | 第92-140页 |
·经济功能的内涵 | 第92-93页 |
·经济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 第93-106页 |
·全国高占比经济总量 | 第93-95页 |
·高占比较的三次产业 | 第95-98页 |
·机体丰厚的第二产业 | 第98-100页 |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 第100-102页 |
·独特的金融中心地位 | 第102-106页 |
·经济功能的作用原理 | 第106-107页 |
·经济功能的实现途径 | 第107-111页 |
·知识经济促进产业升级 | 第107-109页 |
·三次产业高端向发展 | 第109-110页 |
·二次产业集群式发展 | 第110-111页 |
·重庆经济功能的发展演变 | 第111-118页 |
·重庆经济功能发展演变 | 第111-113页 |
·传统工业城市基础 | 第113-115页 |
·服务业腾飞的机遇 | 第115-118页 |
·重庆经济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 第118-135页 |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 第119-120页 |
·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 | 第120-124页 |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第124-127页 |
·商务会展产业发展 | 第127-130页 |
·金融中心创新发展 | 第130-135页 |
·重庆经济发展预测 | 第135-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40页 |
5 国家中心城市社会功能 | 第140-160页 |
·社会功能的内涵 | 第140-141页 |
·社会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 第141-146页 |
·集聚性与城市规模 | 第141-142页 |
·开放性与外来人口 | 第142-144页 |
·知识性与智力人群 | 第144-146页 |
·社会功能的作用原理 | 第146-147页 |
·社会功能的实现途径 | 第147-150页 |
·树立开放城市的发展理念 | 第147-150页 |
·创造知识人群的发展环境 | 第150页 |
·重庆开放的城市社会传统 | 第150-152页 |
·重庆社会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 第152-156页 |
·建设开放高地吸纳国际人口 | 第152-153页 |
·改革户籍制度集聚市内人口 | 第153-155页 |
·建成教育高地提高人口素质 | 第155-156页 |
·重庆城市规模预测 | 第156-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60页 |
6 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功能 | 第160-176页 |
·文化功能的内涵 | 第160-161页 |
·文化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 第161-164页 |
·多元的文化生态 | 第161页 |
·丰富的文化设施 | 第161-163页 |
·发达的文化经济 | 第163-164页 |
·文化功能的作用原理 | 第164-165页 |
·文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 第165-168页 |
·加强物质文化设施规划与建设 | 第165-166页 |
·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与辐射 | 第166-168页 |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解读 | 第168页 |
·重庆文化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 第168-175页 |
·重庆建筑风格与城市风貌特色 | 第168-170页 |
·公共文化设施规划 | 第170-172页 |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 第172-173页 |
·巴渝文化体验旅游 | 第173-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7 国家中心城市枢纽功能 | 第176-200页 |
·枢纽功能的内涵 | 第176-177页 |
·枢纽功能的表现与特征 | 第177-181页 |
·综合型交通枢纽 | 第177-179页 |
·高等级枢纽地位 | 第179-180页 |
·高效的联运系统 | 第180-181页 |
·内陆枢纽的世界联通方式 | 第181-185页 |
·内陆与沿海枢纽差异 | 第181-184页 |
·内陆与世界的联通方式 | 第184-185页 |
·重庆综合枢纽功能判定 | 第185-194页 |
·综合枢纽的辐射范围 | 第185-193页 |
·综合枢纽功能的判定 | 第193-194页 |
·重庆枢纽功能实践突破与发展路径 | 第194-197页 |
·完善枢纽机场综合规划 | 第194-196页 |
·规划空-铁-港联运系统 | 第196-197页 |
·本章小结 | 第197-200页 |
8 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0-216页 |
·经典指标体系借鉴 | 第200-210页 |
·弗里德曼世界城市指标体系 | 第200-201页 |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指标体系 | 第201-205页 |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 | 第205-207页 |
·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及权重 | 第207-210页 |
·经典指标体系评述 | 第210页 |
·评价指标设计依据与思路 | 第210-211页 |
·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1-215页 |
·国家中心城市的 21 个评价指标 | 第211-212页 |
·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212页 |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指标评定模型 | 第212-213页 |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指标试测算验证 | 第213-215页 |
·本章小结 | 第215-216页 |
9 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 第216-226页 |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 第216-218页 |
·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 | 第218-220页 |
·以紧凑集约规划塑造大疏大密格局 | 第220-221页 |
·两江四岸规划提升主城的空间品质 | 第221-222页 |
·为大事件预留城市发展用地的空间 | 第22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24-226页 |
10 结语 | 第226-232页 |
·研究结论 | 第226-229页 |
·研究不足 | 第229-230页 |
·研究展望 | 第230-232页 |
致谢 | 第232-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0页 |
附录 | 第240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4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