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城市生活污泥干化处理及与煤掺烧实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致谢第8-9页
目录第9-12页
插图清单第12-14页
表格清单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研究背景第15-16页
   ·污泥基本特性及处置现状第16-19页
     ·污泥的基本特性第16页
     ·污泥的处置现状第16-18页
     ·污泥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第18-19页
   ·污泥干化技术研究进展第19-20页
   ·污泥干化技术的应用状况第20-23页
     ·常见的污泥干化技术的优缺点第20-22页
     ·污泥干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第22-23页
   ·污泥和煤掺烧的研究现状第23页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3-26页
     ·课题研究意义第23-24页
     ·研究内容第24页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污泥的预处理实验室研究第26-32页
   ·引言第26页
   ·污泥的来源第26页
   ·城市生活污泥预处理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6-27页
     ·实验仪器如下表第26页
     ·实验材料第26-27页
   ·实验原理与步骤第27页
   ·城市生活污泥的化学调理实验方法第27页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复合药剂的配比和含水率的关系第27-28页
     ·药剂用量与含水率的关系第28页
     ·污泥的脱水性能第28-29页
   ·城市生活污泥的物理调理实验方法第29页
   ·物理调理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不同超声时间对污泥含水率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超声时间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结论第31-32页
第三章 污泥的预处理工艺运行监测第32-45页
   ·引言第32页
   ·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态及其性质第32页
   ·污泥的预处理工艺流程第32-33页
   ·工艺主要技术特点第33-34页
   ·污泥指标测定的设备与材料第34-35页
     ·试验材料第34-35页
     ·试验试剂与仪器第35页
   ·污泥指标测定第35-39页
     ·污泥含水率第35-36页
     ·污泥挥发分的测定第36页
     ·污泥灰分的测定第36-37页
     ·污泥pH值第37页
     ·污泥的总氮、总磷和总硫含量第37页
     ·污泥的热值第37-38页
     ·污泥的重金属第38-39页
   ·六安污泥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六安污泥含水率测定结果分析第39-40页
     ·六安污泥挥发分和灰分的测定结果第40-41页
     ·污泥全氮、全磷和全硫含量的测定结果第41页
     ·污泥热值的检测结果第41-42页
     ·污泥重金属的检测结果第42-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太阳能的干化研究第45-52页
   ·引言第45页
   ·太阳能干化实验装置第45-46页
   ·干化实验的材料第46页
   ·实验方法第46-4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含水率为60%的污泥的干化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48页
     ·含水率80%的污泥的干化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49页
     ·含水率60%的污泥在不同粒径条件下干化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9-50页
     ·含水率60%的污泥在最优条件下干化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污泥和煤的掺烧实验第52-58页
   ·引言第52页
   ·实验方法第52-53页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不同含水率的掺烧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污泥和煤在不同比例时的掺烧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5-56页
     ·掺烧后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与分析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污泥的工业掺烧实验第58-64页
   ·热电厂焚烧系统流程第58页
   ·实验方法第58-59页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59-63页
     ·掺烧污泥对锅炉产汽量和锅炉主汽温度的影响第59页
     ·添加污泥对锅炉烟气中SO_2、NO_x、NO、Hcl浓度的影响第59-62页
     ·锅炉掺烧污泥对排放烟气中颗粒物浓度和湿度的影响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结论第64页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废弃液晶显示屏中的液晶回收方法研究
下一篇:单裂隙反应性溶质运移规律研究--以苯胺和1,2-萘醌-4-磺酸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