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下游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河流健康的内涵 | 第16-17页 |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 第17-20页 |
·生物指示物种法 | 第17-18页 |
·综合指标评价法 | 第18-19页 |
·模糊数学评价法 | 第19-20页 |
·河流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21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0页 |
·指标体系 | 第20-21页 |
·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21页 |
·河流健康评价展望 | 第21-22页 |
·河流健康评价标准的统 | 第21页 |
·评价尺度的选取 | 第21-22页 |
·流域整体健康状况需长期监测和评估 | 第22页 |
·河流健康评价与河流管理的集成研究 | 第2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嫩江下游水生生物多样性 | 第23-24页 |
·嫩江下游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页 |
·嫩江下游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24页 |
·嫩江下游生态问题及保护对策与建议 | 第24-25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8页 |
·嫩江流域自然概况 | 第25-2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页 |
·嫩江下游概况 | 第27-28页 |
·嫩江下游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情况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调查时间 | 第28-29页 |
·采样点的布设 | 第29-30页 |
·采样方法 | 第30-3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3页 |
3 嫩江下游水生生物多样性 | 第33-60页 |
·浮游生物 | 第33-44页 |
·浮游植物 | 第33-40页 |
·浮游动物 | 第40-44页 |
·底栖动物 | 第44-50页 |
·种类组成 | 第44-48页 |
·数量和生物量 | 第48-49页 |
·优势种 | 第49页 |
·多样性分析 | 第49-50页 |
·功能摄食类群 | 第50页 |
·鱼类 | 第50-56页 |
·种类组成 | 第50-53页 |
·数量和生物量 | 第53-54页 |
·鱼类生态类型 | 第54页 |
·优势种 | 第54-55页 |
·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浮游生物 | 第56页 |
·底栖动物 | 第56-57页 |
·鱼类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浮游生物 | 第58页 |
·底栖动物 | 第58-59页 |
·鱼类 | 第59-60页 |
4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0-82页 |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0-67页 |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60-61页 |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1-65页 |
·评价指标调查及处理方法 | 第65-67页 |
·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67-78页 |
·指标体系的标准建立 | 第67-7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5-78页 |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 | 第78-81页 |
·评估河流分段方案 | 第78-80页 |
·评估河流赋分计算 | 第80-81页 |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等级划分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5 嫩江下游河流健康评价 | 第82-10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2-84页 |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82-83页 |
·熵值法计算权重 | 第83页 |
·组合赋权法计算权重 | 第83-84页 |
·水生生物准则层评估 | 第84-93页 |
·鱼类损失指数 | 第84-89页 |
·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 第89-93页 |
·水生生物准则层赋分 | 第93页 |
·水质准则层评估 | 第93-95页 |
·溶解氧状况 | 第93-94页 |
·有机污染状况 | 第94-95页 |
·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95页 |
·水质准则层赋分 | 第95页 |
·水文水资源准则层评估 | 第95-97页 |
·流量过程变异程度 | 第95-96页 |
·生态流量满足程度 | 第96页 |
·水文水资源准则层赋分 | 第96-97页 |
·河岸带物理结构准则层评估 | 第97-100页 |
·河岸带状况 | 第97-98页 |
·河流连通状况 | 第98页 |
·湿地保留率 | 第98-99页 |
·河岸物理结构准则层赋分 | 第99-100页 |
·社会服务功能准则层评估 | 第100-102页 |
·水功能区达标指标 | 第100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 | 第100-101页 |
·防洪指标 | 第101页 |
·公众满意度指标 | 第101页 |
·社会服务功能准则层赋分 | 第101-102页 |
·嫩江下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6 嫩江下游生态问题及保护对策与建议 | 第104-110页 |
·嫩江下游生态问题 | 第104-106页 |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农业活动的影响 | 第105页 |
·工农业污水排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05页 |
·河道采砂、石油开采等工业活动的影响 | 第105页 |
·气候条件的变化 | 第105-106页 |
·渔业资源过度利用 | 第106页 |
·嫩江下游生态保护对策及建议 | 第106-110页 |
·加强嫩江下游生态综合管理 | 第106页 |
·规范人类开发活动,减轻水生态系统压力 | 第106-108页 |
·保护重要生态敏感区与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