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综述:鲶爱德华氏菌与其自带质粒和Ⅲ型分泌系统 | 第14-32页 |
1 鲶爱德华氏菌与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Ⅲ型分泌系统 | 第14-27页 |
·鲶爱德华氏菌及引起的鱼病症状 | 第14-16页 |
·病原菌的Ⅲ型分泌系统 | 第16-17页 |
·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主要致病因子 | 第17-23页 |
·沙门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的特点 | 第17-18页 |
·细胞内泡的形成和维持 | 第18-20页 |
·细胞内泡在细胞内的移行变化 | 第20页 |
·宿主细胞骨架的重塑 | 第20-21页 |
·细菌对宿主免疫的逃避 | 第21-22页 |
·其它细菌的Ⅲ型分泌系统对抗宿主免疫的策略 | 第22-23页 |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Ⅲ型分泌系统 | 第23-24页 |
·鲶爱德华氏菌的Ⅲ型分泌系统 | 第24-27页 |
2 鲶爱德华氏菌自带质粒pEI1和pEI2 | 第27-30页 |
·pEI1和pEI2的基因组分析 | 第27-28页 |
·pEI1和pEI2编码的与Ⅲ型分泌系统相关的蛋白 | 第28-30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质粒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第32-44页 |
1 前言 | 第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细菌、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32-33页 |
·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 第33页 |
·质粒的酶切 | 第33-34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拼接 | 第34-3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pEI1和pEI2的基因组信息 | 第37-38页 |
·EseH | 第38-41页 |
·EscD和EseI | 第41-44页 |
第三章 质粒消除、基因缺失突变株与互补株的构建 | 第44-58页 |
1 前言 | 第44-4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51页 |
·质粒消除株的构建 | 第46-47页 |
·eseH,escD和eseI突变株的构建 | 第47页 |
·结合转移方法构建T3SS能量突变株△esaN | 第47-49页 |
·供体的准备 | 第48-49页 |
·基因缺失突变子的筛选 | 第49页 |
·缺失突变子互补质粒的构建 | 第49-51页 |
·pACYC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9-51页 |
·互补质粒在各宿主菌种的表达 | 第51页 |
3 结果 | 第51-54页 |
·质粒消除株的确认 | 第51-54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确认 | 第54页 |
·ΔesaN的确认 | 第54页 |
·互补质粒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中的表达 | 第54页 |
4 讨论 | 第54-58页 |
第四章 ΔeseH、ΔeseI、ΔescD对EPC细胞的粘附、侵袭及在巨噬细胞内的繁殖 | 第58-70页 |
1 引言 | 第58-5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鲤上皮瘤细胞培养与感染 | 第59-60页 |
·细胞培养 | 第59页 |
·鲶爱德华氏菌的培养 | 第59-60页 |
·粘附与侵袭实验 | 第60页 |
·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的分离与鲶爱德华氏菌各菌株的细胞内繁殖 | 第60-62页 |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 | 第60-61页 |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沉淀法分离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 | 第61页 |
·鲶爱德华氏菌感染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 | 第61-62页 |
·巨噬细胞感染后样品的处理 | 第62页 |
·巨噬细胞感染数据的采集 | 第62页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62页 |
3 结果 | 第62-67页 |
·HSN-1,pEI1~-,pEI2~-,pEI1~-pEI2~-和ΔesaN在EPC细胞内的繁殖 | 第62-63页 |
·HSN-1,ΔeseH,ΔeseI及ΔescD对EPC细胞的粘附和侵袭力比较 | 第63-65页 |
·鲶爱德华氏菌在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内的繁殖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70页 |
第五章 eseH、eseI和escD缺失对细菌生长和体内毒力的影响 | 第70-80页 |
1 前言 | 第7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鲶爱德华氏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0-71页 |
·HSN-1体外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0-71页 |
·鲶爱德华氏菌突变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1页 |
·鲶爱德华氏菌在黄颡体内半致死剂量的测定 | 第71-72页 |
·半数致死剂量的测定原理 | 第71页 |
·细菌和黄颡鱼 | 第71-72页 |
·黄颡鱼的腹腔感染 | 第72页 |
·半致死剂量的统计 | 第72页 |
·鲶爱德华氏菌突变株的竞争感染指数 | 第72-73页 |
·竞争感染的原理 | 第72-73页 |
·竞争感染实验 | 第73页 |
3 结果 | 第73-78页 |
·鲶爱德华氏菌的生长曲线 | 第73-76页 |
·HSN-1不同生长条件下的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 第73-75页 |
·鲶爱德华氏菌各突变株的生长曲线与野生型无显著区别 | 第75-76页 |
·鲶爱德华氏菌半致死剂量 | 第76-77页 |
·黄颡鱼的发病与死亡 | 第76-77页 |
·突变株半致死剂量的差异 | 第77页 |
·鲶爱德华氏菌各突变株CI比较 | 第77-78页 |
·竞争感染指数的特点 | 第77页 |
·突变株毒力 | 第77-78页 |
4 讨论 | 第78-80页 |
第六章 EseH、EseI和EscD的分泌、转运及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定位 | 第80-90页 |
1 前言 | 第8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4页 |
·Western boltting检测EseH,EseI和EscD分泌 | 第80-82页 |
·胞内和胞外蛋白的收集和Western blotting | 第81页 |
·目的蛋白分泌的检测 | 第81-82页 |
·TEM-1β-内酰胺酶系统检测EseH和EseI能否被转运至宿主细胞 | 第82-83页 |
·β-内酰胺系统工作原理 | 第82-83页 |
·TEM融合蛋白的构建和细菌对J774细胞的感染 | 第83页 |
·免疫荧光法观测EseH和EseI在ZF4细胞内的定位 | 第83页 |
·细胞分相法检测EseH和EseI在ZF4细胞内的定位 | 第83-84页 |
3 结果 | 第84-88页 |
·EseH、EseI和EscD的分泌特点 | 第84-87页 |
·诱导E. ictaluri胞外蛋白最佳收获时间的确定 | 第84-86页 |
·EseH、EseI和EscD的分泌及对T3SS的依赖性 | 第86-87页 |
·TEM-1β-内酰胺酶系统检测EseH和EseI的转运 | 第87页 |
·EseH和EseI在ZF4细胞内的定位 | 第87-88页 |
4 讨论 | 第88-90页 |
第七章 EscD与EseH/EseI相互结合作用的探讨 | 第90-96页 |
1 前言 | 第90-9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酵母双杂交工作原理 | 第91-92页 |
·bait-protein和prey-protein的构建 | 第92页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92-93页 |
3 结果 | 第93-94页 |
4 讨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8页 |
附录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