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2-17页 |
| ·研究理论 | 第12-14页 |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医患关系概述 | 第17-21页 |
| ·医患关系界定 | 第17页 |
|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 第17-19页 |
| ·市场经济对我国医患关系的影响 | 第19-21页 |
| ·对“福利性”认识的错位 | 第19页 |
|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背离 | 第19-20页 |
| ·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 第20页 |
| ·卫生法制不健全加重医患关系紧张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当前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特点 | 第21-32页 |
| ·医患关系报道的话语变迁 | 第21-25页 |
| ·从政治话语到新闻话语 | 第22页 |
| ·从维护形象到揭露问题 | 第22-23页 |
| ·从赞扬医术到谴责医德 | 第23-24页 |
| ·从医患纠纷到医患暴力 | 第24-25页 |
| ·不同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特点 | 第25-27页 |
| ·纸媒医患关系报道特点 | 第25页 |
| ·网络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特点 | 第25-26页 |
| ·跨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特点 | 第26-27页 |
| ·当前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框架 | 第27-32页 |
| ·思维定势:主要责任在院方 放大社会偏见 | 第27-28页 |
| ·媒介立场:偏向患方话语平衡不足 | 第28-29页 |
| ·传播策略:高关注度多负面报道 | 第29页 |
| ·媒介议题:凸显纠纷助推紧张气氛 | 第29-30页 |
| ·报道方式:呈现冲突制造卖点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当前媒介环境下医患关系报道的受众认知调查——以西安市为例 | 第32-44页 |
| ·受众特点 | 第32-35页 |
| ·人口统计学变量 | 第32-34页 |
| ·受众媒介使用情况 | 第34-35页 |
| ·受众接触医患关系报道情况 | 第35-37页 |
| ·受众的关注度 | 第35-36页 |
| ·受众的参与度 | 第36-37页 |
| ·受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特点 | 第37-42页 |
| ·对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 | 第37-38页 |
| ·对医患纠纷频繁程度的感知 | 第38-39页 |
| ·对医患纠纷责任归属的认知 | 第39-40页 |
| ·对形成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归因 | 第40页 |
| ·对医生的信任度 | 第40-41页 |
| ·对解决医疗纠纷态度 | 第41页 |
| ·对未来医患关系的态度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当前媒介环境下受众医患关系认知分析 | 第44-60页 |
| ·当前媒介环境对受众医患关系认知的影响 | 第44-54页 |
| ·媒体使用与受众医患关系认知态度 | 第44-45页 |
| ·关注程度与受众医患关系认知态度 | 第45-46页 |
| ·参与度与受众医患关系认知态度 | 第46-47页 |
| ·关注渠道与受众医患关系认知态度 | 第47-49页 |
|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受众医患关系认知态度 | 第49-54页 |
| ·受众对当前医患关系报道的评价 | 第54-57页 |
| ·对报道立场的评价 | 第54页 |
| ·对报道量的评价 | 第54-55页 |
| ·对报道内容的评价 | 第55页 |
| ·对舆论导向的评价 | 第55-56页 |
|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 第56-57页 |
| ·小结与分析 | 第57-60页 |
| ·受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态度特点 | 第57-58页 |
| ·受众认知与媒介报道框架的互动 | 第58页 |
| ·媒介强化了受众对医患关系的负面认知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 | 第60-63页 |
| ·媒介的角色定位 | 第60-61页 |
| ·对媒介依赖的引导 | 第60页 |
| ·对受众需要的引导 | 第60-61页 |
| ·对受众公民意识的培养 | 第61页 |
| ·引导受众心理的策略 | 第61-63页 |
| ·回归受众主体性,建构社会认知全景 | 第61页 |
| ·营造公共空间,增强受众心理宽容度 | 第61-62页 |
| ·媒介话语公正,有效防范社会偏见 | 第62页 |
| ·报道适度,增强社会认同,达成社会共识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