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土司司署建筑形制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南甸和孟连宣抚司署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土司制度的历史探究 | 第10页 |
·土司司署建筑的文化内涵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土司制度及土司司署建筑研究的动态 | 第11-12页 |
·关于土司制度的历史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关于土司司署建筑的研究成果 | 第12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路线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田野调研法 | 第13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 第13-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土司司署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6-29页 |
·土司文化的历史源流 | 第16-18页 |
·土司的起源脉络 | 第16-17页 |
·土司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神奇古老的土司历史 | 第18-27页 |
·土司的发展与演变 | 第18-21页 |
·土司制度对地区的影响 | 第21-23页 |
·改土归流及文化大同 | 第23-27页 |
·土司司署的文化表征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土司司署的特征 | 第29-66页 |
·司署概况 | 第29-52页 |
·南甸宣抚司署 | 第29-45页 |
·孟连宣抚司署 | 第45-52页 |
·司署的选址与布局 | 第52-57页 |
·选址 | 第52-53页 |
·建筑布局 | 第53-57页 |
·司署建筑的功能分析 | 第57-65页 |
·司法功能 | 第57-59页 |
·行政功能 | 第59页 |
·军事功能 | 第59-60页 |
·居住功能 | 第60-62页 |
·教育功能 | 第62-63页 |
·娱乐功能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土司司署建筑形制 | 第66-92页 |
·司署建筑的营造与构件 | 第66-75页 |
·司署建筑的建造材料与技术 | 第66-67页 |
·司署建筑的结构性构件 | 第67-75页 |
·司署建筑的装饰艺术和雕刻艺术 | 第75-91页 |
·门窗 | 第77-81页 |
·照壁 | 第81-84页 |
·室外铺装 | 第84页 |
·彩绘 | 第84-86页 |
·雕刻艺术 | 第86-89页 |
·匾额、楹联艺术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土司司署建筑的文化内涵 | 第92-108页 |
·政治权利与建筑 | 第92-94页 |
·土司制度文化的载体 | 第94-101页 |
·建筑文化释义 | 第94-96页 |
·实际文化的表达 | 第96-98页 |
·土司司署文化内涵探究 | 第98-100页 |
·文化象征的隐喻 | 第100-101页 |
·多民族文化的互渗与融合 | 第101-106页 |
·孟连土司府建筑与傣族文化的关系 | 第101-104页 |
·体现的汉族文化 | 第104-105页 |
·多民族的文化融合 | 第105-106页 |
·对土司建筑文化的理性思考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语 | 第108-109页 |
致谢辞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 | 第114-120页 |
附录A 云南土司司署一览表 | 第114-118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