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8-19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 ·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21-22页 |
|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22-23页 |
| ·农村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4页 |
| ·社会转型成本承担理论 | 第24-25页 |
|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理论 | 第25-26页 |
|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分析 | 第26-28页 |
| ·人口老龄化定义 | 第26页 |
|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其影响 | 第26-27页 |
| ·广西农村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 第3章 国内外农村的养老保险模式及启示 | 第28-36页 |
| ·国内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 第28-30页 |
| ·江苏昆山模式 | 第28-29页 |
| ·昆山模式的总结 | 第29页 |
| ·吉林东丰模式 | 第29-30页 |
| ·东丰模式总结 | 第30页 |
|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 第30-33页 |
| ·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模式 | 第30-31页 |
| ·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模式 | 第31-32页 |
|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 | 第32-33页 |
| ·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6页 |
| ·立法规范是政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首要责任 | 第33-34页 |
| ·完善制度供给,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 第34页 |
|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 第34-35页 |
|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专门管理机构 | 第35-36页 |
| 第4章 马山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6-45页 |
| ·广西马山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概况 | 第36-38页 |
| ·人口结构及老龄化状况分析 | 第36页 |
| ·马山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 第36-38页 |
| ·马山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 ·对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性持怀疑或观望态度 | 第38页 |
| ·镇、村级宣传存在政策简化和误导现象 | 第38-40页 |
| ·新农保经办人员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 | 第40页 |
| ·缴费水平低,参保积极性参差不齐 | 第40页 |
| ·养老金待遇低,集体补助缺失 | 第40-41页 |
| ·政府管理水平低,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大 | 第41-42页 |
| ·马山县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 ·缺乏立法保障,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 第42页 |
| ·激励机制和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 ·缺乏基础养老金调整的约束机制 | 第43-45页 |
| 第5章 完善马山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体措施 | 第45-48页 |
| ·完善立法,保障政策的可持续性 | 第45页 |
| ·进一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完善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 ·深化新农保的政策宣传 | 第46页 |
| ·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46-47页 |
| ·适时提高基金管理层次,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 第47-48页 |
| 结语与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一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