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3种新病害的病原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前言 | 第13-22页 |
| ·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 | 第13页 |
| ·山茱萸概况 | 第13页 |
| ·山茱萸病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 第16-18页 |
| ·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的分类 | 第18页 |
| ·派伦霉属真菌生存环境 | 第18-19页 |
| ·分子鉴定 | 第19-21页 |
| ·分子鉴定的原理 | 第19页 |
| ·分子技术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分子鉴定中常用的基因 | 第20-21页 |
| ·rDNA-ITS | 第20-21页 |
| ·β-tubulin基因 | 第2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 ·山茱萸病害的调查与样品采集 | 第22页 |
|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2-23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3-25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23页 |
| ·分子鉴定 | 第23-25页 |
| ·rDNA-ITS序列扩增 | 第24页 |
| ·β-tubulin基因序列扩增 | 第24-25页 |
| ·病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 第25-26页 |
| ·pH对病原菌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温度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26页 |
|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26页 |
| ·供试菌株的胞外酶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 ·蛋白酶 | 第26-27页 |
| ·纤维素酶 | 第27页 |
| ·淀粉酶 | 第27页 |
| ·果胶酶 | 第27页 |
| ·不同药剂对供试菌株的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病害发生规律调查 | 第28-30页 |
| ·病原菌越冬场所 | 第29页 |
| ·病菌侵入途径 | 第29页 |
| ·病害发生流行规律 | 第29-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72页 |
| ·山茱萸褐斑病 | 第30-47页 |
| ·山茱萸褐斑病的发病症状 | 第30页 |
| ·山茱萸褐斑病的危害情况 | 第30-31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31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31-32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2-37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32-33页 |
| ·分子鉴定 | 第33-37页 |
| ·病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 第37-42页 |
| ·pH对菌株A18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温度对菌株A18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碳、氮源对菌株A18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9-42页 |
| ·胞外酶活性检测 | 第42-43页 |
| ·不同药剂对菌株A18的室内抑菌活性 | 第43-44页 |
| ·病害发生规律调查 | 第44-47页 |
| ·病原菌越冬场所 | 第44页 |
| ·病菌侵入途径 | 第44页 |
| ·病害发生流行规律 | 第44-47页 |
| ·山茱萸叶枯病 | 第47-59页 |
| ·山茱萸叶枯病症状 | 第47页 |
| ·为害情况 | 第47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47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47-48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48-52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48-49页 |
| ·分子鉴定 | 第49-52页 |
| ·山茱萸叶枯病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 第52-56页 |
| ·pH对菌株A13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A13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3-56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A13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56页 |
| ·胞外酶活性检测 | 第56-57页 |
| ·不同药剂对菌株A13的室内抑菌活性 | 第57-59页 |
| ·山茱萸拟盘多毛孢叶斑病 | 第59-72页 |
| ·症状 | 第59-60页 |
| ·为害情况 | 第60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60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60-61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61-64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61-62页 |
| ·分子鉴定 | 第62-64页 |
| ·部分生物学特性 | 第64-69页 |
| ·pH对菌株A11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温度对菌株A11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65页 |
|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A11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65-68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A11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68-69页 |
| ·胞外酶活性检测 | 第69-70页 |
| ·不同药剂对菌株A13的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 第70-7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2-76页 |
| ·山茱萸褐斑病 | 第72-74页 |
| ·病害的发生 | 第72页 |
| ·病原鉴定 | 第72-73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73页 |
| ·发病规律调查 | 第73-74页 |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74页 |
| ·山茱萸叶枯病 | 第74-75页 |
| ·山茱萸拟盘多毛孢叶斑病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 附录 | 第86-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