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概述 | 第10页 |
| ·研究简史 | 第10-13页 |
| ·世界蚤蝇科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中国蚤蝇科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世界栅蚤蝇属研究概况 | 第12页 |
| ·中国栅蚤蝇属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 ·研究材料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 ·标本采集 | 第14-15页 |
| ·标本保存 | 第15-16页 |
| ·标本制备与处理 | 第16-19页 |
| ·观察方法 | 第19页 |
| ·标本描述 | 第19页 |
| ·绘图及拍照 | 第19-20页 |
| 3 栅蚤蝇属形态特征 | 第20-34页 |
| ·一般特征 | 第20-21页 |
| ·头部 | 第21-25页 |
| ·头部分区 | 第21-24页 |
| ·头部器官 | 第24-25页 |
| ·头部计测 | 第25页 |
| ·胸部 | 第25-27页 |
| ·前胸 | 第25页 |
| ·中胸 | 第25-27页 |
| ·后胸 | 第27页 |
| ·足 | 第27-30页 |
| ·基节 | 第27-28页 |
| ·转节 | 第28页 |
| ·股节 | 第28页 |
| ·胫节 | 第28页 |
| ·跗节 | 第28-29页 |
| ·前跗节 | 第29-30页 |
| ·趐 | 第30-32页 |
| ·脉相 | 第30-31页 |
| ·平衡棒 | 第31页 |
| ·翅的计测 | 第31-32页 |
| ·腹部 | 第32页 |
| ·前腹节 | 第32页 |
| ·后腹节 | 第32页 |
| ·尾器 | 第32-34页 |
| ·雄性尾器 | 第32-33页 |
| ·雄性尾器 | 第33-34页 |
| 4 分类 | 第34-80页 |
| ·栅蚤蝇属Diplonevra Lioy | 第34-36页 |
| ·种类记述 | 第36-80页 |
| ·二鬃栅蚤蝇D. bisetifera Liu | 第36-39页 |
| ·双带栅蚤蝇D. bifasciata (Walker) | 第39-42页 |
| ·黑腹栅蚤蝇D. abbreviata (v.Roser) | 第42-45页 |
| ·葬尸栅蚤蝇D. funebris (Meigen)中国新记录种 | 第45-48页 |
| ·毛叶栅蚤蝇D. pilosella Schmitz | 第48-51页 |
| ·粗栓栅蚤蝇D. vecticrassa sp.nov.新种 | 第51-54页 |
| ·厚背栅蚤蝇D. pachycera (Schmitz)中国新记录种 | 第54-57页 |
| ·广东栅蚤蝇D.peregrina (Wiedemann) | 第57-60页 |
| ·叉栓栅蚤蝇D.furcavectis sp.nov.新种 | 第60-63页 |
| ·趋花栅蚤蝇D.florea (Fabricius)中国新记录种 | 第63-67页 |
| ·短尾栅蚤蝇D. brevicauda sp.nov.新种 | 第67-70页 |
| ·远东栅蚤蝇D. taigaensis Michailovskaya | 第70-73页 |
| ·簇刺栅蚤蝇D. spinibotra sp.nov.新种 | 第73-76页 |
| ·角突栅蚤蝇D.angulata sp.nov.新种 | 第76-80页 |
| 5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