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的投资绩效研究--基于2007-2012年数据检验被动投资的有效性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15页 |
第三节 本文框架及创新不足 | 第15-17页 |
一、本文的逻辑框架 | 第15-16页 |
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指数基金概览 | 第17-28页 |
第一节 指数基金的概念 | 第17-21页 |
一、指数基金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指数基金的分类 | 第18-19页 |
三、指数基金的优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指数基金运作方式 | 第21-24页 |
一、指数基金复制方法 | 第21-23页 |
二、指数基金运行流程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指数基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4-28页 |
一、国际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二、我国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三、指数化投资迅速崛起的原因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模型介绍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第28-29页 |
二、有效市场假说 | 第29页 |
三、随机漫步理论与混沌理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跟踪误差模型 | 第30-33页 |
一、相关系数 | 第30页 |
二、跟踪误差 | 第30-32页 |
三、产生跟踪误差的原因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收益模型:净值增长率及风险调整收益 | 第33-36页 |
一、简单收益指标 | 第34页 |
二、Treynor指数 | 第34-35页 |
三、Sharpe指数 | 第35页 |
四、Jensen指数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基金经理人为因素:择时与选股 | 第36-38页 |
一、T-M模型 | 第36-37页 |
二、H-M模型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指数基金绩效实证分析 | 第38-56页 |
第一节 样本对象与取样时间 | 第38-4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8-39页 |
二、选样时间 | 第39-40页 |
三、数据来源 | 第40页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设计 | 第40-42页 |
一、无风险利率的选取 | 第40-41页 |
二、年化处理 | 第41页 |
三、市场基准组合的选取 | 第41页 |
四、实证模型与方法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开放型指数基金绩效评价的实证结果 | 第42-52页 |
一、相关系数 | 第42-44页 |
二、跟踪误差指标体系 | 第44-46页 |
三、收益能力指标体系 | 第46-50页 |
四、择时与选股 | 第50-52页 |
第四节 对中国主动化投资效果的验证 | 第52-56页 |
一、主动型基金与指数基金绩效比较 | 第52-54页 |
二、完全复制型与增强型指数基金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6-60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6-58页 |
一、实证结果 | 第56-57页 |
二、指数基金未能凸显优势的原因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8-60页 |
一、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第58-59页 |
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建议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