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三教授“三阴学说”论治痹证临证经验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三阴学说”概述 | 第10-17页 |
| 1 “三阴学说”含义 | 第10页 |
| 2 “三阴学说”理论来源 | 第10-13页 |
| ·《内经》之理论为基础 | 第10-11页 |
| ·《伤寒论》之体系为框架 | 第11页 |
| ·《四圣心源》之论述为来源 | 第11-12页 |
| ·受其他学术流派的影响 | 第12页 |
| ·“三阴学说”是众多理论相互结合的产物 | 第12-13页 |
| 3 地域因素 | 第13页 |
| 4 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病因学 | 第13-14页 |
| ·病机学 | 第14-15页 |
| ·治疗学 | 第15页 |
| 5 深刻内涵 | 第15-17页 |
| 第二部分痹证临证验案统计与分析 | 第17-23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资料来源 | 第17页 |
| ·医案选取标准 | 第17页 |
| ·资料整理 | 第17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17-23页 |
| ·病因及证型统计 | 第18-19页 |
| ·用药频次及药物分类频数分析 | 第19-23页 |
| 第三部分 高体三教授辨治痹证临证经验 | 第23-40页 |
| 1 病名 | 第23页 |
| 2 定义 | 第23页 |
| 3 病因病机 | 第23-26页 |
| ·内外合邪为主因,痹阻不通是关键 | 第24页 |
| ·发病内因在“三阴”,主要责之肝脾肾 | 第24-25页 |
| ·痹证病位在“经筋”,经络传变为途径 | 第25-26页 |
| 4 辨证要点 | 第26-28页 |
| ·“三阴”同病,辨轻重 | 第26-27页 |
| ·正邪交争,抓主证 | 第27页 |
| ·症状多变,扣特征 | 第27-28页 |
| 5 治疗原则 | 第28-29页 |
| ·立足“三阴”,固本为要 | 第28页 |
| ·紧扣病机,温通为主 | 第28页 |
| ·寒热分治,以散为法 | 第28页 |
| ·详审证候,分期论治 | 第28-29页 |
| 6 经验方 | 第29-30页 |
| ·温阳祛湿汤 | 第29页 |
| ·宣痹达经汤 | 第29-30页 |
| 7 组方特色 | 第30页 |
| 8 用药特色 | 第30-33页 |
| 9 验案举例 | 第33-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附录 | 第4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