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缘由与依据 | 第9-12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依据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 第16-23页 |
一、重大自然灾害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 | 第16-18页 |
(一) 重大自然灾害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 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需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 | 第18-20页 |
(一)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第18-19页 |
(二)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介入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三、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 第20-23页 |
(一) 拓宽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领域 | 第20-21页 |
(二) 拓展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 第21页 |
(三) 开创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境 | 第21页 |
(四) 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时期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对经验 | 第23-27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运动化的应对 | 第23-24页 |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式的应对 | 第24-25页 |
三、改革开放至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应对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特点 | 第27-34页 |
一、事件的突发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体现超前性 | 第27-28页 |
二、时间的紧迫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时效性 | 第28-29页 |
三、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连续性 | 第29-30页 |
四、事态的不确定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应变性 | 第30-31页 |
五、情况的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政策性 | 第31-32页 |
六、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战斗力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提升优化 | 第34-48页 |
一、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优化 | 第34-37页 |
(一) 加强危机教育 | 第34-35页 |
(二) 加强“三生”教育 | 第35-36页 |
(三)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 第36页 |
(四) 加强危机心理教育 | 第36-37页 |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优化 | 第37-41页 |
(一) 思想转化法 | 第37-38页 |
(二) 疏导教育法 | 第38-39页 |
(三) 典范教育法 | 第39-40页 |
(四) 心理咨询法 | 第40-41页 |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优化 | 第41-44页 |
(一) 能力上的专业化、综合化 | 第41-42页 |
(二) 结构上的专家化、多元化 | 第42-44页 |
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优化 | 第44-48页 |
(一) 建立快速有效的预警机制 | 第44-45页 |
(二)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 第45-46页 |
(三) 建立高效有序的协调联动机制 | 第46页 |
(四) 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 第46-47页 |
(五) 建立全面客观的善后反思机制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重大自然灾害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时代价值 | 第48-53页 |
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48-49页 |
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第49-50页 |
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 第50-51页 |
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验证了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