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完善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中的路径选择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6页
 一 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0-11页
  (二) 实践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页
  (一) 研究思路第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页
 四 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一章 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6-28页
 一 社会救助的含义及其概念界定第16-18页
 二 社会救助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8-21页
  (一) 制度变迁理论第18-19页
  (二) 正义论第19-20页
  (三) 贫困者应得权利论第20-21页
  (四) “以人为本”的理念第21页
 三 社会救助中政府责任的相关研究第21-24页
  (一) 社会救助中政府责任的伦理学分析第21-22页
  (二) 社会救助中政府责任的经济学分析第22-23页
  (三) 社会救助中的政府责任的行政学分析第23-24页
 四 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必要性分析第24-28页
  (一) 从社会救助制度本身的要求看,政府是社会救助的当然责任主体第24页
  (二) 社会保障的性质需要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第24-25页
  (三) 政府对社会救助责任的理性思考第25页
  (四)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呼唤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第25-28页
第二章 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中政府责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第28-42页
 一 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中取得的成就第28-31页
  (一) 国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权益得到确立第28页
  (二) 社会救助体系框架逐步形成第28-29页
  (三) 社会救助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第29页
  (四) 社会救助力度持续增强其作用日益见长第29-31页
 二 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中存在的“负激励”问题分析第31-35页
  (一) 福利欺诈效应第31-32页
  (二) “贫困陷阱”第32-33页
  (三) “福利依赖”第33-34页
  (四) “悬崖效应”第34-35页
  (五) “福利污名”第35页
 三 政府责任在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5-42页
  (一) 责任主体在制度设计上缺乏科学的目标定位系统第36页
  (二) 责任主体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动态管理系统(制度惰性)第36-37页
  (三) 责任主体的责任边界模糊,各级政府责任分割不清第37-38页
  (四) 责任主体在制度设计上缺乏统筹安排导致“政策真空”现象存在第38-39页
  (五) 责任主体社会救助观念偏差,认识不足第39-42页
第三章 政府责任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中的路径选择第42-52页
 一 政府在规避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中“负激励效应”的路径选择第42-47页
  (一) 建立科学的目标定位系统解决“福利欺诈”第42-43页
  (二) 建立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解决“福利依赖”第43页
  (三) 建立动态的支付标准来解决“贫困陷阱”第43-44页
  (四) 建立“阶梯式”社会救助制度解决“悬崖效应”第44-45页
  (五)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解决“福利污名”第45-47页
 二 健全政府在社会救助法制设计中的责任第47-52页
  (一) 健全政府在社会救助框架调整中的责任第47-48页
  (二) 健全政府在社会救助标准设计中的责任第48-49页
  (三) 健全政府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设计中的责任第49页
  (四) 健全政府在社会救助社会化设计中的责任第49-52页
总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后记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城镇非自愿失业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