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五代词的创作背景及李煜词 | 第9-14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花间词”与“南唐词” | 第9-10页 |
第二节 帝王与阶下囚的特殊身份:大起大落的人生体验 | 第10-12页 |
第三节 李后主词综述 | 第12-14页 |
一、前后期词作对比 | 第12-13页 |
二、自然率真的词风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李煜词中“香意象”的美学解析 | 第14-32页 |
第一节 意象概念及“香意象”所指分类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香意象”的内涵解析与文化映照 | 第15-32页 |
一、“香灰”类 | 第15-18页 |
二、“衣被香”类 | 第18-20页 |
三、“熏香”类 | 第20-22页 |
四、“美人香”类 | 第22-24页 |
五、“酒香” | 第24-25页 |
六、“器物香” | 第25-28页 |
七、“建筑香” | 第28-29页 |
八、“景物香” | 第29页 |
九、“饰物香”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香意象”的美学意义解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香意象”作用倾向分类 | 第32-34页 |
一、与描写美人相关 | 第33页 |
二、烘托奢华的环境 | 第33页 |
三、烘托环境,引发情感 | 第33页 |
四、对美好事物的雅称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以“香”为审美视角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香”是李煜“赤子之心”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古人审美化生活态度的显现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李煜词“香意象”在唐末五代的审美文化意义 | 第39-49页 |
第一节 李煜的特殊身份与“香”的不解之缘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香意象”所折射出的中国香文化传统 | 第40-45页 |
一、萌发于先秦 | 第41页 |
二、初成于秦汉 | 第41-42页 |
三、成长于六朝 | 第42页 |
四、完备于隋唐 | 第42-43页 |
五、鼎盛于宋元 | 第43-44页 |
六、广行于明清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美学中“香”引发美感的特殊性 | 第45-49页 |
一、淡化嗅觉刺激,注重通感体验 | 第45-46页 |
二、消解欲念,注重情感营造“主观之香” | 第46-47页 |
三、与其它艺术活动紧密相连,诗意化生活的体现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