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商西周青铜兵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山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历史沿革 | 第10页 |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兵器研究初始阶段(建国之前) | 第12页 |
| 二、兵器研究逐步完善阶段(解放后至今) | 第12-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山东地区青铜兵器的类型分析 | 第16-40页 |
| 第一节 戈 | 第16-25页 |
| 第二节 三角援铜戈 | 第25-27页 |
| 第三节 钺 | 第27-29页 |
| 第四节 刀 | 第29-30页 |
| 第五节 剑、戟 | 第30-31页 |
| 第六节 矛 | 第31-34页 |
| 第七节 镞 | 第34-36页 |
| 第八节 胄 | 第36-38页 |
| 第九节 铜甲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山东地区商西周青铜兵器的分期 | 第40-64页 |
| 第一节 青铜兵器的分期 | 第40-44页 |
| 第二节 青铜兵器的年代推断 | 第44-64页 |
| 一、一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 第44-46页 |
| 二、二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 第46页 |
| 三、三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 第46-47页 |
| 四、四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 第47-49页 |
| 五、五期青铜兵器的年代 | 第49-50页 |
| 六、六期青铜器的年代 | 第50-64页 |
| 第四章 山东地区商西周青铜兵器组合研究 | 第64-78页 |
| 第一节 商西周青铜兵器的组合研究 | 第64-68页 |
| 一、一期青铜兵器组合 | 第64-65页 |
| 二、二期青铜兵器组合 | 第65页 |
| 三、三期青铜兵器组合 | 第65页 |
| 四、四期青铜兵器的组合 | 第65-66页 |
| 五、五期青铜兵器组合 | 第66-67页 |
| 六、六期青铜兵器组合 | 第67-68页 |
| 第二节 兵器组合与墓主人身份 | 第68-74页 |
| 一、有钺的组合 | 第68-71页 |
| 二、三角援戈 | 第71页 |
| 三、戈、矛、胄、镞 | 第71页 |
| 四、戈、矛、镞 | 第71-72页 |
| 五、戈、剑、镞 | 第72页 |
| 六、戈、矛 | 第72页 |
| 七、戈、刀 | 第72页 |
| 八、戈、镞 | 第72-73页 |
| 九、戈、三角援戈 | 第73页 |
| 十、戈 | 第73-74页 |
| 十一、镞 | 第74页 |
| 第三节 女性墓葬中所见兵器组合与墓主身份 | 第74-78页 |
| 第五章 山东地区青铜兵器与王朝中心区兵器比较研究 | 第78-102页 |
| 第一节 山东地区商代兵器与统治中心区兵器之比较 | 第78-93页 |
| 一、中商晚段两地青铜兵器之比较 | 第78-80页 |
| 二、殷墟一期两地青铜兵器之比较 | 第80-82页 |
| 三、殷墟二期两地兵器之比较 | 第82-84页 |
| 四、殷墟三期两地兵器之比较 | 第84-87页 |
| 五、殷墟四期两地兵器之比较 | 第87-90页 |
| 六、小结 | 第90-93页 |
| 第二节 山东地区西周兵器与关中地区兵器之比较 | 第93-102页 |
| 一、西周早期青铜兵器之比较 | 第93-96页 |
| 二、西周中期青铜兵器之比较 | 第96-99页 |
| 三、西周晚期青铜兵器之比较 | 第99-100页 |
| 四、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六章 山东地区商西周青铜兵器的分区探讨 | 第102-118页 |
| 第一节 山东地区商代青铜兵器的分区 | 第102-110页 |
| 一、商代青铜兵器的分区研究 | 第102-106页 |
| 二、兵器分区反映山东地区商文化的东进问题 | 第106-110页 |
| 三、小结 | 第110页 |
| 第二节 山东地区西周青铜兵器的分区探讨 | 第110-118页 |
| 一、西周青铜兵器的分区研究 | 第111-113页 |
| 二、周文化东进问题探讨 | 第113-116页 |
| 三、小结 | 第116-118页 |
| 结语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 附表 | 第126-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