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17-35页 |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 第17-18页 |
·北方高纬泥炭沼泽碳循环 | 第18-25页 |
·生态系统 CO_2 净交换时间变化特征 | 第19-22页 |
·生态系统 CO_2 净交换的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 | 第25-30页 |
·箱法 | 第25-26页 |
·涡度相关法 | 第26-30页 |
·沼泽湿地 CH_4 排放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湿地 CH_4 排放规律 | 第30-31页 |
·湿地 CH_4 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沼泽湿地冬季覆雪期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 第32-35页 |
·冬季覆雪期含碳温室气体观测技术 | 第33-34页 |
·冬季覆雪期含碳温室气体排放及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35-39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创新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观测技术 | 第39-4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9-40页 |
·自然概况 | 第39-40页 |
·气候状况 | 第40页 |
·土壤特征 | 第40页 |
·植被状况 | 第40页 |
·试验观测系统 | 第40-43页 |
·涡度相关系统观测项目 | 第41-42页 |
·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 | 第42-43页 |
·静态暗箱法观测系统 | 第43-44页 |
·浓度梯度-扩散法观测系统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闭路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性能评价和数据处理 | 第45-71页 |
·闭路涡度相关系统仪器性能评价 | 第46-60页 |
·湍流的稳态测试 | 第46-48页 |
·大气湍流谱分析 | 第48-52页 |
·能量平衡闭合评价 | 第52-54页 |
·通量贡献区评价 | 第54-60页 |
·湍流通量数据处理 | 第60-69页 |
·湍流通量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 第60-68页 |
·延迟校正 | 第60-62页 |
·倾斜校正 | 第62-64页 |
·水热校正 | 第64-65页 |
·夜间摩擦风速的确定 | 第65-67页 |
·缺失数据插补 | 第67-68页 |
·通量数据处理流程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 CO_2 净交换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71-101页 |
·观测期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的动态 | 第72-75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 CO_2 净交换(NEE)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75-80页 |
·泥炭沼泽 NEE 的日变化特征 | 第75-78页 |
·泥炭沼泽 NEE 的季节动态 | 第78-80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和呼吸作用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80-85页 |
·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81-84页 |
·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84-85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生态系统 NEE、GPP 和 ER 对环境要素的响应 | 第85-99页 |
·泥炭沼泽生态系统 NEE 的环境响应特征 | 第85-91页 |
·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响应 | 第9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 CH_4 排放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101-114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 CH_4 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102-107页 |
·泥炭沼泽 CH_4 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 第102-104页 |
·泥炭沼泽 CH_4 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104-107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 CH_4 通量环境控制机制 | 第107-112页 |
·泥炭沼泽 CH_4 通量日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108-110页 |
·泥炭沼泽 CH_4 通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年碳收支评估 | 第114-129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覆雪期含碳温室气体排放 | 第115-122页 |
·方法 | 第11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1页 |
·研究区的气象要素和环境因子 | 第115页 |
·雪层气体浓度剖面特征 | 第115-117页 |
·CO_2 和 CH_4 通量的季节模式及控制因素 | 第117-121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年碳通量估算 | 第122-124页 |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冬季排放在年碳收支中的作用 | 第124-128页 |
·冬季的定义 | 第124-125页 |
·冬季通量在年碳收支中的作用 | 第125-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9-132页 |
·通量长期观测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 第129-130页 |
·生态系统 CO_2 净交换特征及其环境响应 | 第130-131页 |
·生态系统 CH_4 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响应 | 第131页 |
·生态系统年净碳收支 | 第131-132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153-15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