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旅游地文化景观语义感知分析--以清西陵选址文化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理论基础及方法 | 第12-16页 |
·文化景观 | 第12-13页 |
·景观感知 | 第13-14页 |
·数字高程模型 | 第14页 |
·视域分析与景观感知 | 第14-16页 |
3 计算模型建立 | 第16-20页 |
·景观语义与特征点 | 第16-17页 |
·景观语义感知度模型 | 第17-20页 |
·单景观语义感知度模型 | 第18页 |
·多景观语义感知度模型 | 第18-20页 |
4 清西陵旅游地实证 | 第20-4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5页 |
·自然条件及区位 | 第20页 |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0-23页 |
·旅游业现状 | 第23-24页 |
·清西陵文化景观 | 第24-25页 |
·DEM 建立与景观特征点提取 | 第25-32页 |
·DEM 建立 | 第25页 |
·景观特征点提取 | 第25-32页 |
·单陵墓选址文化景观感知 | 第32-37页 |
·单陵墓选址文化感知度计算 | 第32页 |
·单陵墓选址文化感知度分析 | 第32-37页 |
·多陵墓选址文化景观感知 | 第37-40页 |
·多陵墓选址文化感知度计算 | 第37-38页 |
·多陵墓选址文化感知度分析 | 第38-39页 |
·多陵墓选址文化感知度与陵寝等级 | 第39-40页 |
·景观感知功能分区 | 第40-41页 |
·现有观光线路解读 | 第41-42页 |
·观光线路观景点挖掘与修正 | 第42-4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4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