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森林景观构建--以郴州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相关理论阐述 | 第15-25页 |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9页 |
·城市森林的兴起与发展 | 第15页 |
·城市森林的定义 | 第15-16页 |
·城市森林的功能 | 第16-18页 |
·国家森林城市的概念及其建设 | 第18页 |
·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区别 | 第18-19页 |
·森林景观概述 | 第19-20页 |
·景观概念 | 第19页 |
·景观美学概念 | 第19-20页 |
·森林景观及城市森林景观概念 | 第20页 |
·城市森林景观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0-22页 |
·景观规划理论 | 第22-23页 |
·美学理论 | 第23页 |
·生态文化理论 | 第23页 |
·游憩学理论 | 第23-25页 |
3 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 | 第25-35页 |
·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意义及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 第25-26页 |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原则 | 第26-27页 |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指标体系 | 第27页 |
·森林风景资源 | 第27-31页 |
·森林风景资源的内涵 | 第27-28页 |
·森林风景资源类型 | 第28-30页 |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 | 第30-31页 |
·城市森林文化 | 第31-35页 |
·城市森林文化的基本内涵 | 第31页 |
·城市森林文化形态 | 第31-35页 |
4 城市森林景观构建的内容 | 第35-49页 |
·城市森林景观构建原则 | 第35-37页 |
·生态优先,生态安全原则 | 第35页 |
·以人为本,美化环境原则 | 第35-36页 |
·尊重自然,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 第36页 |
·城乡一体化原则 | 第36页 |
·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 | 第36-37页 |
·城市森林景观体系 | 第37-43页 |
·城区核心景观区 | 第38-40页 |
·城郊景观区 | 第40-42页 |
·郊野森林生态景观区 | 第42-43页 |
·森林景观规划设计 | 第43-44页 |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景观构建 | 第44-46页 |
·森林植物群落构建原则 | 第44页 |
·森林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 第44-46页 |
·城市森林细部景观要素构建 | 第46-49页 |
·林缘带景观设计 | 第46-47页 |
·休闲环境景观设计 | 第47页 |
·林中空间设计 | 第47页 |
·道路两侧景观 | 第47页 |
·林间道路设计 | 第47页 |
·溪流景观 | 第47-48页 |
·环湖景观 | 第48-49页 |
5 郴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概况 | 第49-59页 |
·规划背景 | 第49页 |
·建设条件与分析 | 第49-56页 |
·城市概况 | 第49-50页 |
·城市森林风景资源概况 | 第50-52页 |
·城市绿地资源概况 | 第52-56页 |
·规划总体布局 | 第56-59页 |
·规划理念 | 第56页 |
·指导思想 | 第56页 |
·规划原则 | 第56-57页 |
·规划范围 | 第57页 |
·规划目标 | 第57页 |
·总体布局 | 第57-59页 |
6 郴州市国家森林城市森林景观构建 | 第59-79页 |
·规划构建的主要原则 | 第59-60页 |
·合理分区,突出重点原则 | 第59页 |
·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原则 | 第59页 |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 | 第59-60页 |
·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 第60页 |
·坚持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并重原则 | 第60页 |
·城市森林景观构建目标 | 第60-61页 |
·郴州市森林景观体系建设 | 第61-70页 |
·城区绿地景观系统建设 | 第61-64页 |
·城郊生态保护、提质、恢复建设 | 第64-67页 |
·外围森林生态景观规划 | 第67-70页 |
·郴州市城市森林植物景观构建 | 第70-75页 |
·树种选择方法 | 第70-72页 |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景观营建 | 第72-75页 |
·城市森林文化建设 | 第75-79页 |
·规划思路 | 第75页 |
·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基本条件 | 第75-76页 |
·城市森林文化建设 | 第76-79页 |
7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