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法律思考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行政监察的基本理论 | 第15-24页 |
| 第一节 行政监察的概念 | 第15-18页 |
| 一、行政和监察的概念 | 第15-17页 |
| 二、行政监察的概念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行政监察的性质 | 第18-21页 |
| 一、主体具有内部性 | 第18页 |
| 二、对象具有专门性 | 第18-19页 |
| 三、客体具有综合性 | 第19-20页 |
| 四、工作具有法制性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行政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 第21-24页 |
| 一、行政监察的地位 | 第21-22页 |
| 二、行政监察的作用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启示 | 第24-30页 |
| 第一节 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类型 | 第24-27页 |
| 一、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 | 第24-25页 |
| 二、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制度 | 第25页 |
| 三、芬兰的检察长制度 | 第25-26页 |
| 四、韩国的审计监察院制度 | 第26页 |
| 五、香港的廉政公署制度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启示 | 第27-30页 |
| 一、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 第27-29页 |
| 二、域外行政监察制度的启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反思 | 第30-35页 |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历史演进 | 第30-32页 |
| 一、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 第30页 |
| 二、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 第30-31页 |
| 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完善阶段 | 第31页 |
| 四、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的成熟阶段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反思 | 第32-35页 |
| 一、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 第32-33页 |
| 二、对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反思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5-43页 |
| 第一节 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现状 | 第35-38页 |
| 一、行政监察的原则 | 第35-36页 |
| 二、行政监察的主体和对象 | 第36-37页 |
| 三、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力 | 第37-38页 |
| 四、行政监察的程序 | 第38页 |
| 第二节 我国行政监察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3页 |
| 一、法制建设不完善 | 第38-39页 |
| 二、领导体制有弊端 | 第39-40页 |
| 三、工作机制不顺畅 | 第40-41页 |
| 四、权限、程序有缺陷 | 第41-42页 |
| 五、职能发挥不充分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对策 | 第43-49页 |
| 第一节 加强行政监察制度建设 | 第43页 |
| 一、继续完善《行政监察法》及其配套法规 | 第43页 |
| 二、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制度建设理论研究 | 第43页 |
| 第二节 改革行政监察体制和工作机制 | 第43-45页 |
| 一、完善的监察体制应当具备的条件 | 第43-44页 |
| 二、建立独立、垂直的行政监察体制是必然选择 | 第44-45页 |
| 三、理顺行政监察工作机制 | 第45页 |
| 第三节 强化行政监察职能 | 第45-47页 |
| 一、进一步明确已有权力 | 第45-46页 |
| 二、进一步增设未有权力 | 第46页 |
| 三、统筹做好相关工作 | 第46-47页 |
| 第四节 建立监察官准入和保障制度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